依恋—为什么我们爱的如此卑微

大峰海报设计

我想知道该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想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我想知道如何变的不敏感?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女性在关系里变得歇斯底里,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自责时,我们常常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女人的幸福,到底去哪里了?

是什么让她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处境呢?

本书清晰的为我们展示了控制型关系的发展路线图

很多在关系中痛苦的女性以为,只有先改变自己,或改变自己的伴侣,现状就会好起来,实际上,只有他们从关系中退后一步,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婚姻和人生走向。

即看到关系的本质,也看见自己是如何支持这样一段不平等的关系时,作为人在关系里的能力和力量才会被看见。

一见钟情是非常美好的爱情体验。茫茫人海中,你偏偏一眼看见了他,你们四目相遇,那一刻,仿佛一股电流传遍了你的全身。只要他在身边,你就手心冒汗,心儿仿佛小兔,突突乱撞,你好似浑身上下都焕发着活力。他就是你的意中人、你的如意郎君。只要有他相伴,你就会兴奋、幸福。这种情愫挡也挡不住。这就是浪漫的爱。

第一幕:从天而降的真命天子

 每段恋情都有浪漫的开始叔漫让你情绪高涨,意乱情迷。恋爱之初,你们伤佛干柴碰到了烈火,真心难以克制。恋爱像是给你打了一针兴奋剂,将你送上了快乐之癫,这是因为你的身体在这个阶段分泌出许多化学物质,能让你容光镜发。

但是,永远的浪漫不过是文人墨客杜撰出来的故事。我们常听人家说,浪漫的爱情有着让女人完整和幸福的神奇魅力。小说、电视和推波助澜,更加让人坚定了这一信念。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连电影最失败的婚姻一开始也充满了这种快乐和期许。等到浪漫逝去之后,

今人伴然心动的浪漫爱情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这些女性为什么伤心欲绝、大失所望?

暗藏威胁的浪漫旋风

  我认为,一段说来就来的浪漫关系就像一阵暗藏威胁的旋风。这种隐隐的威胁能为爱情增添几分兴奋和剌激。就像骑马,小跑固然惬意怡情,可惜终归少了乐趣。骑马的刺激在于打马飞奔,在于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旋风般的激情中再添加性爱作为催化剂,就会发展得更加飞快、热烈。

  我们往往不会通过常规的过程去了解新伴侣,再说我们哪来那么多时间!旋风般的激情来得又急又快,只会冲昏两个人的头脑。凡是有损伴侣完美形象的事,我们一概视而不见,仿佛两个人都装了滤镜双眼只盯着对方带给我们的快乐,却忽略了他的为人,我们还自有一套逻辑,和他们在一起的感觉那么好,那他一定是个好人。

盲目的人们

那个人让你开心时候,你很容易就忽略了他以前失败的爱情经历,他的毛病和那些不负责任的苗头,一切有损浪漫的画面的情况,你都视而不见。

在这种畸形的关系的早期反复出现另一个问题是双方潜在的绝望感,他们都在害怕失去对方

绝望和困惑

  殊不知,帮助和拯救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谁没有困难的时候?谁不需要请别人施以援手,帮自己挺过人生的难关?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帮助你的爱人渡过经济难关,也可以表示同情和支持,让对方知道你和他风雨同舟。不过,我说的前提是他能照顾好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不过是暂时遇到了困难。你只需要偶尔拉他一把,但不常态。

然而拯救却是一种重复性的行为。这种男人手头一向拮据,动不动就来找你求助。他工作不定、生活无着,却一味地怪别人待他太刻薄。

第二幕:当蜜月结束时

将不合理行为合理化

  当某件事让我们不舒服时,我们就会将它合理化,将接受不了的事变得可以接受。那些原本令人伤心的事,只要给它们找一个“好理由”,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不会再茫然无措甚至心怀恐惧。合理化和我在第一章探讨的视而不见不是一回事。合理化是我们看见了情况,也承队它有煞风景,我们不是否认确有其事,而是将它重新定义,换个说法。

双面人

在经典的小说《化身博士》中刻画的人性的光明和阴暗面,我们成为双面人

你应该精通读心术

如果你真爱我,难道不明白我的心思?

如果你不是只顾着自己,你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

如果你当真在乎我,应该知道我累了。

你应该知道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应该有火眼金睛,一眼看穿他的想法和希望,他没有义务说出来,明察秋毫可是你的责任,一个女人要是没有这个特意功能,只能说明你无能,日后只会成为他指责你的把柄。

第三幕:他们是如何去的控制权的

谁说了算

在任何关系中,都有权力之争。夫妻之间常常为了钱、抚养孩子他必须说了算去哪儿度假、多久看一次公婆或岳父母、谁的朋友素质高、与什么交性等问题争个不休。虽说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引起矛盾,但只要两人本着相互关心和重的原则,都能商量着解决。

不过,在控制型男人眼中,协商与妥协是不存在的。如果说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那他非贏不可,她则必须缴械投降,这种权力失衡是这种夫妻关系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妻子的所想、所感、所做、与谁交往、干什么,一切都要由控制男人说了算,难怪为了换取男人的爱和认可,连续多事业有成,精明强干的女人都不承认自己的才智和能力。

当然,没有人能绝对控制另一个人,因此,控制型男人的诉求往往不能得逞,于是,他会产生挫败感和愤怒情绪,有时候这种愤怒能被他巧妙地掩饰过去,但有时候,这种愤怒就会以精神虐待的形式体现出来。

靠武力控制

  由于强烈感情的积累,至亲至近的人之间的暴力比陌生人之间的更伤人、更难以预测。在某些情况下,控制型男人往往出手狠毒,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情况是酗酒。酒降低了人的自制力,刺激人去宣泄冲动。

  “喝醉了”还给男人提供了一个用武力宣泄愤怒的借口。家中发生变故,也会增加男人动手打老婆的风险。妻子怀孕、父母亡故、失业、搬家、生病、经济状况恶化等压力事件也常常会引发身体暴力。

怎样判断心理虐待即将升级为武力

极端的妒忌和占有欲常常会导致这种危险。如果仅仅因为迟到这类不足挂齿的小事,你动不动就遭到他没完没了地指责、监视、跟踪、盘问,或是要应付他的过激反应,那么,你千万要当心。如果仅仅因为你在一次聚会上与另一位男士说了几句话,他就大为光火,你也不能掉以轻心。这种猜忌恐怕是一个施暴的征兆。

限制你的世界

这个过程一开始不太明显,绕着弯儿,带着些许的温情,也许你还把它当作是爱意的体现呢。比如说,你一周有一个晚上去上课,你的伴侣会告诉你,你回来之前,他如何数着时间捱过这一晚,你不在家,他如何孤苦伶仃、伤心不已。这些话听起来都像真情流露——他一刻也离不开你!但事实是,这不过是他准备占有你生活各个方面的第一步罢了。当然,你可以不去上课,但要不了多久,还会有别的对你有意义、对他却造成威胁的活动。你究竟要舍弃多少自己的生活,才能证明你对他的真爱?

控制型男人的爱贪婪、苛刻,不论你舍弃、付出了多少,都永远没个够。他始终都认为,你关心他远不如他关心你。他会没完没了的,变着花样地考验你的忠诚,这就如同你每个星期都要参加一次结业考试,但一辈子都结不了业。

第四幕:到处都是控制区

经济封锁

钱不单纯是一张纸,还暗含着诸多情感和象征意义。一个人掌管多少钱往往表明婚姻中另一个人对他的信任程度,因为那个挣到钱分配钱、决定如何花钱的人一般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这种情况下,钱远远不是货币或交换手段那么简单。钱象征着能力、身份和自由同时也代表着夫妻关系中爱的多寡,因为给不给钱也是衡量爱意的种方式。

我常听女人说:“如果他肯在我身上花钱,说明他爱我。”认为爱在于给妻子零花钱或在她们身上花钱的男人也为数不少。

控制社交生活

为了获得安全感,控制型男人势必要控制你的思想、见解、感情,甚至你的一举一动。因此,你只能接触赞成他观点或说法的朋友或家人。凡是可能带来不同观点的人,他一概不欢迎。

利用孩子

控制型男人可能会将孩子视为与他争宠的“情敌”,不管那是你前夫留下的孩子,他自己的孩子,还是你们爱情的结晶,就好像他见不得你在工作、朋友、家人和兴趣爱好上投入精力,在各种活动上花费时间一样,他也会愤恨和嫉妒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他拿孩子要挟你,是因为他认为在自己家,他有权为所欲为,不管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影响他人。

不管家中有几个孩子,他必须做那个最受宠爱的孩子。

指责你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只要是女人,多半非常在乎母亲这个身份。如果控制型男人认为伴侣为了孩子忽略了自己,就会指责她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不过,她做母亲合格与否不是问题的根源。孩子不过是他撒气的一个由头,指责你是个不合格的妈妈利用伴侣担心成了坏妈妈的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罢了。

第五幕:她们为什么离不开控制型的男人

爱情是碗迷魂汤

在炽热的感情也不过是一段关系的一个方面,人相处时,女人为了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不得不忍气吞声、有泪往肚子里咽。遭受精神虐待却又不愿脱身的女人往往爱得如火如茶、难舍难分。

爱你成瘾,成了依赖

上瘾的爱跟酗酒、吸毒、嗜赌或暴饮暴食等不良嗜好是一样的。爱一个人成瘾(处在依恋关系中)的女人迫切需要对方,失去爱人会让她痛不欲生。爱给了她一种无以伦比的快感—一为了获得这种快感,这种瘾让女人极度依赖她的伴侣。她越是将对方看作自己快乐的主要源泉,就越是把他变成自己生活的中心。控制型男人的嫉妒心和占有欲会把女方限制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世界,借机提高了他在女哪怕忍受再多的虐待,她也在所不惜。方心目中的地位,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她越是依赖他,他的地位越高;他的地位越高,她越是愿意为他放弃一切。要是没了他,她的人生就一无所有。这让她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希望的圈套

与控制型男人相处的每一个女人的最大愿望,莫过于希望他有朝一日突然回心转意。她们幻想着他会把自己揽在怀里说:“我错了,我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我。我爱你,以后再也不冲你发脾气了。从今天起,我们从头来过,好不好?”女人都抱着这一线希望。

恐惧的圈套

恐惧会对亲密关系产生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中之一是生存的恐恐惧的圈套惧——害怕自己挣不到钱,害怕自己会受穷,害怕自己需要一个人挣钱养活几个孩子,害怕孤独——几个方面的担忧让女性不敢摆脱这种虐待关系。

但早在女性考虑摆脱控制型男人前,这种恐惧就已经存在了,它恰恰是源于女性与男性之间的交流。

第六幕:他们为什么如此行事

  父亲的道理是唯一的道理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只能通过父亲狭隘、僵化的规律了解世界。父亲的道理是唯一的道理”他不能探索新思想,形成不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和态度,也不能犯简单的错误。只要胆敢违背父亲的观点,他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只要他与父亲的观点不一致,那就是他学坏了。在父亲看来,只要儿子有不同的声音,无异于忤逆。“你学着点儿,”他记得父亲常说,“我不会输。我说了算。我会打仗,我手段高明。

暴虐的父亲会营造一个小型的独裁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只容他一个人说话。谁要胆敢发表异议,他就会大发雷霆,严惩不贷。孩子不能违背他的意愿,没有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的余地。这种高压制度难免让孩子窝下一肚子的火,而且从来得不到发泄,久而久之,越积越多。

妈妈是受害者

对丈夫的施暴逆来顺受的女人扮演的往往是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她的一举一动更像是一个无助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成年人。她将做母亲的职责推给了丈夫,孩子都交给一个成年人来看管,那个人就是父亲。但是我们都知道,父亲着实令人生畏。妈妈不愿履行妈妈的责任,她不仅剥夺了孩子的母爱,而且置孩子在父亲的淫威之下于不顾。

父亲是个小男人

暴虐的父亲吓坏了儿子,把儿子赶进了母亲的怀抱;窝囊废的父亲因为孤僻、不近人情,也把儿子赶回了母亲的怀里。两种父亲都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帮孩子摆脱母亲。

儒弱的父亲一贯是个和事佬,一见到家中有了矛盾和问题,立即成了缩头乌龟,躲进自己的世界。

不闻不间型母亲

冷漠自私,与强势的母亲恰恰相反,但两个极端不闻不问型母亲的结果却极其相似。强势的母亲不许儿子经历挫折,儿子日后掌握不了应对挫折的技能。不闻不问型的母亲却伤了儿子的心,伤口难以愈合,因此他长大后也应付不了人生的挫折。

第七幕:疯狂控制型的关系

依赖感互换

控制型男人觉得悲伤和无助感令人不适,所以一般不愿外露,脆弱可不是他心目中的男子汉形象。不过,他的悲伤和无助感并没有消失,就像愤怒一样,这些情绪和感受必须要想办法排遣。当他的伴侣表露这种情绪的时候,控制型男人也算是间接地得到了发泄。况且,把她掌控在手中,他会觉得自己仿佛又控制了内心那个吓坏了的小男孩。

依赖感互换这种负面情绪和感受的互换,有两个固有的弊端。一方面,对于控制型男人来说,女人表露的痛苦恰恰是他又恨又怕的。他虽说需要她展示脆弱,却又瞧不起她的脆弱或“病态”。他希望她替自己表达另一方面,对于控制型男人的伴侣来说,尽管他打消了她遭人遗弃的顾虑,也叫她不敢离开他,可惜的是她心里只想着自己的苦恼,无暇顾及他“需要被呵护”这个难填的欲壑。所以他常常认为对方不羞于启齿的情绪,接着又讨厌她这么做。管自己一这恰恰是他的一大心病。

  

压力和上瘾

不少女性常常依赖各种物质缓解压力—酗酒、吸毒、抽烟、暴饮暴食都可以暂时忘掉烦恼和冲动。上瘾可以一举两得:麻痹痛苦的心灵,同时又能逃避痛苦的根源。它能让一段糟糕的夫妻关系看起来还能过得去,同时缓解了需要做出改变的不安。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这些女性的目的都是迫切希望得到心理安慰。夫妻关系不和的女性指望酗酒、吸毒等能帮她们解决问题,谁知这样做不但缓解不了心头的压力和矛盾,反而会雪上加霜。不良嗜好不仅毁了身体和意志,而且将愤怒转化为无助、自怨自艾。这不但进一步证明了她一身缺点,也为他的控制欲提供了借口。

依恋是人的本能

从母婴关系说到将来

这些结,即使轻如空气,也如钢铁的连接一般坚固。

依恋与抱持有关,但又有所不同,在依恋中,我们“坚持前行”并因此感觉不是那么孤独。我们能依恋那些不抱持我们的人,我们也能被那些我们不依恋的人所抱持。婴儿的抱持感远早于依恋感

依恋和抱持两者都是很关键,抱持的对立面是坠落,依恋的对立面是孤独(或丧失)

被抱持是被动的,而依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为了降低焦虑而主动依恋某个人(或者是实际上或者是象征性的)。依恋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是一种最深刻的人类体验。尽管激情和关心变化无常,尽管生命中充满运气和变迁盛衰,依恋仍然是我们情有所属的感觉。

依恋是儿童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个体社会化的 开端,不仅如此,它贯穿于个体的生命全程。依恋具有重要 的个体发展意义,一方面,个体具有亲密关系的需要,这一需 要具有生物进化的根源,可以让人获得安全感等以促进生 存; 另一方面,依恋是个体探索外部环境的安全基地,使个体 得以完成社会性发展。

在生命全程中,依恋都是社会化的基 础,依恋的对象和表现形式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不断发生 变 化 ,从 亲 子 间 的 感 情 关 系 ,发 展 到 对 同 伴 、恋 人 、集 体 的 情 感关系。

一、这么多依恋理论,它们是何时诞生,又是如何演变?

192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企图的爱”的观点,指出婴幼儿会对照料者产生依恋是因为照料者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

1935年:康德拉·洛伦兹研究发现,动物会对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体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

1944年:约翰· 鲍尔比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发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1950年:约翰· 鲍尔比首次提出依恋理论。

1959年:哈里·哈洛研究发现,那些小时候与母亲分离的恒河猴会出现社交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1978年:玛丽·爱因斯沃斯与同事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发现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使得依恋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1987年:黑曾和谢弗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标志着对成人依恋研究的开始。慢慢证实了早期的依恋经历会对成年以后的人格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恋研究向纵深方向进一步发展,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一是从认知、人格、神经生理等方面深入考察依恋的心理机制;

二是对依恋类型的分布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

三是依恋在精神病理学领域也取得了颇具意义的成果。”

约翰.鲍尔比是依恋理论当之无愧的创始人,他的开创性贡献被玛丽.爱因斯沃斯的实验证实和详细阐释,他们的合作催生了依恋理论的基础结构。

依恋理论经由玛丽.梅的延展,将研究的焦点从婴儿期引入成人期,从非言语行为引入心理表征。

彼得.冯纳吉和他的同事在梅的贡献的基础上,将互为主体的依恋关系确定为关键的治疗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人类最为重要的领悟和共情的能力得以发展。

二、在此放上资料(约翰.鲍尔比)word文档和一段依恋类型(视频)

而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法”将儿童的依恋关系划分为A-回避型、B-安全型和C-焦虑—矛盾型三种类型。后期Main和Solomon的研究发现,陌生情境中有些婴儿的行为很难归到以上任何一类,他们把这些婴儿描述为“混乱/无法定向型”(disorganized/disoriented)依恋,也称D型依恋。

A-回避型: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

B-安全型: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焦虑—抗拒型: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D-混乱—无法定向型:我与亲密的人分离或重聚时情绪、行为表现混乱,不适宜。

还可以分的更精化:

焦虑感、回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

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是痴迷型;

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是疏离型;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惧型。

三、早期形成依恋阶段分别是

前依恋阶段(0-6周):这个阶段的婴儿能辨认母亲的声音和气味,但是并不介意与母亲分离,还没有形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

“正在形成的依恋”阶段(6周-8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对母亲会有更亲热的反应,如咧嘴笑、咿呀说话、哭的时候母亲抱起来会安静等,但是仍然不介意与母亲分离。

明确的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第一个“分离焦虑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已形成了对妈妈的依恋关系,当妈妈离开时会烦躁不安。

双向关系的形成(18个月-2岁以后):这个阶段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认知水平的发展让他可以理解妈妈离开后是会回来的,基本的安全感就此形成。

依恋的内涵 :依恋将个体与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厚而持久的情感关系,它形成于儿童早期,始于儿童与其主要照顾者间的紧密联结,儿童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分离焦虑和怯生现象的出现。

近来,随着依恋研究的不断拓展,青少年期依恋、成年期 依恋才逐渐受到重视。依恋研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儿童依 恋的模式和质量是否会对成年以后的人格和心理状态产生 影响。

  四、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

  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Ainsworth 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第二,如果成人恋爱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促使儿童探索环境的同类因素应当也能够促使成人探索环境,这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即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照看者,对于成人来说则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伴侣。使得依恋对象符合婴儿“心意”(即及时响应、可亲近性)的同类事物,也应当符合成人恋爱伴侣的愿望。重要的是,依恋的个体差异应当会影响成人期中的关系及个人活动,就像它在童年期中产生这种影响。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鲍尔比相信,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五、依恋理论与心智化

  20世纪9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家Perter Fonagy和他的小组提出了心智化的概念。 

安全的依恋个体能够顺利的发展出心智化的能力,安全的依恋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例如,情绪安慰和安全的感觉),还提供了一个探索的安全基地。Bowlby解释心理治疗师的角色“类似于为孩子探索世界提供安全基地的妈妈的角色”。

而不安全的依恋个体较难发展出这一的能力,没有形成心智化个体会过于关注个体的行为,更少的理解驱动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或者意图。这是个体缺乏共情的能力,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或者理解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使自己的心理更加不稳定。 

母亲的心智化是非常重要的,亲子关系是日后个体充分体验,组织和调节不同情感和体验状态的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智化。因为安全的依恋,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地,能够为儿童提供探索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理实习的平台。心智化受损通常也是在依恋关系中,因安全基地被破坏而受损。 

心智化,从形式上分为外显和內隐两种。外显是指的有意识,深思熟虑,具有反思性的,是语意记忆。占主导作用的內隐心智化则是程序记忆,自动无反思性,直觉的。从内容上分自我心智化与他人心智化。 

外显与内隐

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工作者大多鼓励外显心智化,举例来说,就是将感受转换成言语。外显心智化是象征性的,绘制图画或创作歌曲--表征某一种心理状态--正如人们在艺术治疗中常常做的--也可以归为外显心智化。

通常把语言思维外显心智化的媒介,而大部分心智化都采用了叙述的形式--故事。外显心智化是以准确、丰富和弹性的融合为其特征的,这是最佳状态。

在不安全依恋方面,Holmes(1999)区分了叙述能力的三种病理现象,所有这三种现象都反映了外显心智化的缺损:

1、固着于僵化的故事;

2、被非故事性的体验所压倒;

3、无法找到一种足以承载创伤性痛苦的叙述方式。

从创伤中愈合需要一种叙述能力,而安全依恋正是孕育这种能力的关键。

但外显心智化不过是冰山一角,在人际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内隐心智化--自动且无反思性。

外显心智化与内隐心智化的区别也许可以体现为记忆领域的一种平行式区分,也就是语义(外显)记忆与程序(内隐)记忆的区分。

内隐心智化是在程序上知道如何操作;外显心智化则是某些可以用象征化形式表达的东西。

我们可以将内隐心智化解释为直觉,Lieberman(2000)将它定义为“一种现象和行为,与我们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息息相关”,这其中包括“人们在靠近其他社会目标或是情境时产生的感受、判断或是预感,这些体验出现的时候往往缺少一种可以被清晰表达的理由。”内隐学习建立在重复暴露于与奖赏有关的刺激的模式基础上,在它出现的时候,往往不会带有觉察,也不会就所学到的东西产生外显知识,对于“如何”,所能学到的东西就更少了。

直觉,就建立在这种内隐学习的基础上,它是我们对于非言语情绪交流进行恰当反应的能力根基,而大部分这类反应往往在发生的时候脱离了外显知觉。

我们同样会采用外显过程(更高阶段的意识)来关注内隐的领域,最重要的是,关注于对自我和他人的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这种关注可以变成不断增加的自动化和直觉。

心智化和依恋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安全型依恋的人心智化程度比较高,情感和理智相协调,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这样干对自己和他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纪念~终于你回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772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45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610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40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57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9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62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1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7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1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0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6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6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74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