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我也三十岁了。
虽然我还没有那种明显的紧迫感,但毕竟来到这人间已有30载。回首的感慨,想必和过去的任何一年生日,都不太一样,甚至与28岁那年的生日也不太一样。28岁生日,我还煞有介事的邀请了好多朋友办了个party,好好嗨了一把,当时我是想告诉我自己:28岁了哦,是个大人了哦。一转眼,两年过去了。
三十而立。这话不得不说。立什么?立业。所谓成家立业,在立业之前先成家,29岁这一年,我和王先生领了结婚证,成家这件事总算尘埃落定。我也终于停止我漂泊的心,要与一人相守一生。然后我也可以坦然考虑“立业”这件事情了。所以找到一个靠谱的人,可以说是为立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个好的感情,就好像拥有一副好身体。你的胃、你的牙齿,在它们没有毛病的时候你习以为常,只有当它们出了问题,你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一个好的感情,不会让我时时费心费力,而是成为我做别的事情的一个有力后盾,从而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2018年1月2日,距离我生日还有11天,这一天我感冒了,而且是流感,持续发烧不退,吃了感冒药身上发烫发痒;一个月前额头上莫名起的很多小疱不但没有好转,这时候还逐渐蔓延到脸颊上来了,眼看就要破相了。我好绝望,在烧的糊里糊涂的情况下,觉得这是老天在我三十岁之前给我的某种启示,提示我在变老,三十岁之后即将面临一个未知、坎坷、疾病、无奈的世界,提醒我别那么跟自己过不去了,很多事情“差不多得了”,开心最重要……总之我忽然意志消沉了!
流感嘛,总是流感,病毒强大的会持续得久一些,但也总会痊愈的。大约一个星期后,我就痊愈了,连咳嗽都没有,好像我不曾受到这次流感的侵袭。忽然想起病中时朋友对我说过,“人生病的时候容易胡思乱想”,的确如此呵!现在我感觉我又可以抡起一棵树!因为平常不怎么生病,连感冒也不得,又经常运动,注意饮食和作息,所以我时常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感到很自信,觉得自己几乎是金刚不坏之身了。但是没想到短短一个元旦假期,忽然被这流感病毒打倒了,而且不仅仅是身体受损,连心理上也一并被打垮了,我很讶异!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也许老天爷是真的想给我一些启示,但并不是什么“天要塌了”这样的信号,而是提醒我:没有人是金刚不坏之身,每个人都会生病、老去;这半年偷懒没跑步,身体素质真的有自己想的那么棒嘛?
——这大概就是我三十年来逐步形成的人生观的真实写照吧!凡事我会往积极的方面想,固然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甚至可能顽固到令人无奈和绝望,但是注重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事态的发展方向,关照内心的声音,让我觉得渺小的我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强大,我能掌控我平凡但独一无二的人生——这样活着,我会很开心,用王潇的话说,就是“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这是一句誓言”。
在我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的时候,我发现我很多时间被一件事占据,那就是读书。
我爱读书。小学时,没什么书可读,只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童文学,但是就这样也让我成功在六年级时就戴上了眼镜。初中时看了《花季雨季》和《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中零零散散看了巴金的三部曲和韩寒的几部早期作品。直到上了大学,那5年是我读书最多最密集的一段时间,有了空闲时间,又有了图书馆,简直像是饿极了人面前摆满了美味的食物。王硕、王小波、余华,这是我读了他们的作品会起鸡皮疙瘩的三位作家,可以在图书馆站着一直看很久,那种酷酷的短句子,特别喜欢,也深深影响了我。这时期,也读了许多国外的经典名著,觉得非常好的有《月亮与六便士》《德伯家的苔丝》《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愤怒的葡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老人与海》《一九八四》……毛姆和茨威格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托尔斯泰的确是文豪。所以我的青春时期并不是被一些“新锐作家”所吸引的,好像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经典似的。
但是,读的书再多,我始终认为我在学生时代,是过得十分懵懂的,是一个糊里糊涂、只知道念书的呆子。直到在2013年左右读到了一本书,叫做《苏菲的世界》,忽然感觉在哲学方面有了启蒙性的进步,好像看世界时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尽管现在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只剩下一个“能变出兔子的礼帽”,但是那种读完以后醍醐灌顶的感觉,难以忘怀。如果说之前读的书是美味的甜品,那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所谓正餐。所以我的哲学启蒙书并不是正经八百的哲学书,而是这本仿佛是儿童读物的《苏菲的世界》。
参加工作以后,我依然保持了读书的习惯,平均每年读书50本以上。其实数量不能说明什么本质问题,只能说明我把别人煲剧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它仅仅是一种习惯,习惯到以至于隔了太久不读书,总觉得整个人状态很浮躁,专注力和工作效率也会下降。能够找到一个让自己产生“心流”的事情,是很好的。有的人通过练字、练琴、冥想、听音乐等等,我是靠读书。
除了读书,另一件给我人生非常大正能量的事情就是跑步。2015年8月开始100天跑步计划完成之后,我从内而外仿佛换了一个人,外在的变瘦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件事让我领悟到了很深刻的道理,让我相信坚持做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量变达到质变以后,其力量是超乎想象的,这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坚信自己可以通过积累一些微小的行动,可以改变现状,只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熬”的心态,就能成功。同时我也不会在意那些吃瓜群众的闲言碎语了,就好比我刚开始跑步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然而我跑完一个半程马拉松之后,那些声音消失了,或者于我已微不足道了。我彻底变成了一个行动派,坚信改变的力量和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力量,是藏在行动里面,而不是空想里面,也不是鸡汤里面。忽然想到高考前,我就是特别喜欢每天晚上给自己喝鸡汤、打鸡血,然而行动上并没有相应的刻苦付出,后面没有考到理想的分数也是情理之中的。如若我能早日明白这个道理该多好啊!哈哈哈!
除了跑了两次半程马拉松,还参加过一次百里毅行,开始学习游泳,开始学习舞蹈,每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约出来练笔,出国旅行,等等。我感觉30年来,我现在过得越来越开心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缺一不可。我记得我看史铁生的书《我与地坛》时,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文是好文,然而那种焦灼的感觉,让我不禁想到一个行动不便的人,他的思维一定是受到某种局限的,那和一个见过山川大海、尝过各地美食、与许多人聊过的人写的文相比,必然会少了一些波澜壮阔的感觉。“旅行让我们成为会说故事的人。”机票买好,订好住宿,做好攻略(也可以省略这一步),静静等待那一天到来就行了。真的没有吃瓜那些人想象的那么复杂,瞻前顾后会让我们错过很多机会,本来可以怎样怎样,结果并没有怎样怎样,好遗憾啊——我不想以后这样对自己说。与其没有做而后悔,不如做了而后悔——这才是活到淋漓啊!
在29岁这一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实践了“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并且贯彻到生活、工作和思想的方方面面。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到《我决定简单的生活》和《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再到公众号“极简断舍离”的简叔,从刚开始只是沉浸在丢弃物品的快感中,到后面断舍离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拥有的东西少而精,逼迫我去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物品,哪些是对我极为重要的人,让我变得更专注,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少了许多杞人忧天的烦恼。我本身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什么事情都想管一管,断舍离让我明白,人的精力有限的时候,应该做最重要的那件事,这件事情成功了,我获得的幸福感将会更大。我确信“极简”的方式将会彻底影响我将来的生活,让我活得更明白。
一言以蔽之,在人生的第三十个年头,我敢说自己有点成熟了。之前的努力不管是懵懂的也好,是理智的也好,都总算积累到一个质变的结果了。家人对我的看法有了明显改善,我也能为他们做一些贡献了,这是我最欣慰的。每个人都是“从来处来”的,及时的回头望望,不贰过,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后面,我会和我爱的人们一起,走过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