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怀旧感很强,想起来不久前随便说的一句话:很多我曾经喜欢过的人物,已经离开我的青春,最终也会离我的世界而去,直到我离开这个世界。
今天晚上本来开心的度过周末的晚上,看到了倪匡87岁高寿去世的消息,心情瞬间变化,本来也只是一些惋惜和感慨,却看到了一只鱼公众号发文章纪念倪匡,核心就三句话:黄金时代已去;我的文章受他们影响很深;青春啊青春。
这三段感慨,竟然就是我的感慨。
大概是2001年的秋天,我随父母去大庆参加表姑女儿的婚礼,认识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表哥,那位表哥长了个招风耳,很高很瘦也很帅。他谈了个女朋友,我只记得他每天都在沙发上煲电话粥,我则在旁边看电视听他和女朋友腻歪。他挺喜欢跟我说话,知道我对神神怪怪的故事感兴趣,问我知不知道卫斯理。
那时候没有手机,我没有办法立刻查“卫斯理”三个字,但是我记得了读音。
很巧回到了学校后,有个同学在看一个口袋书,叫《追龙》,我一看上面写的主人公名字叫“卫斯理”,我赶紧借过来,很快的读完。
我记得情节,陈长青发现天上的星星好像是龙,魔怔了,卫斯理不信,也跟着看,也魔怔了。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没有结尾,因为最终卫斯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那时候看了太多有始有终的故事,甭管BE还是HE,是因果相报还是苍天无眼,总之有个结局吧。所以我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好,甚至有一段时间不再看卫斯理小说。
不过那时候我经常在家偷偷上网看搜狐网的小说频道,我不知怎么的,找到了卫斯理全集,从此陷入进去,把卫斯理所有故事按照顺序全部看完,原振侠基本没有落下,还有其他番外比如罗开的,也都读了一二,把卫斯理宇宙基本看明白了。
---
卫斯理系列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连载,所以故事里有很多那个时代的烙印,比如对大陆的不解、对极左过往的妖魔化——那时候我就这样想的。故事里有写偷渡的桥段,我现在都记不起来哪篇里了,但是我今天查看倪匡生平时才知道,这就是他自己人生的夸张化,他就是这样在五十年代偷渡去香港的。然后他和金庸、古龙、张彻相识,写了很多良莠不齐的小说和剧本。卫斯理系列只是他众多代表作中最有名的一部分。
我记得《老猫》里的外星人,来地球的时候想找个最厉害的家伙附身,一看埃及人都在崇拜猫,以为猫是人类的神,进去了,再也出不来。结果他成了那只老猫,追着卫斯理跑的时候掉了一块肉(或者尾巴骨头吧),卫斯理拿去查了一下,发现猫有三千多岁。
还有《头发》,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关于四教来源的讨论,说有个外星球把地球当成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但是一代代地球人越来越不像话了,所以上面有个老人家说想派几个人来启迪人类,把一些思想回归的好人带回来,至于怎么启迪人类、怎么筛选合适的人,看大家怎么说。老人家有几个儿子(?弟子)纷纷发言,有一个说,我要以生命拯救他们,还有一个说,我要让他们知道仁者无敌,另外一个说我要度化他们……最后一个特激进,意思是,不信我的人我都弄死。但是我就秒懂这都是谁谁谁了,不过现在一想很有意思啊,信要用生命拯救人的那位的骑士们,在两千年里,不一直在践行第四位的惊世之言吗?卫斯理是怎么知道这件事呢?他跟着别人去了一个山洞,里面有可以“通向母星”的机器,进去以后头发全部立起来,而头发是传输人类灵魂的介质。天上一天人间七年,白素就这样等着卫斯理七年,守在山洞里。当时只觉得,卫斯理这渣男(那时候没有渣男这个词)怎么找了个这么好的媳妇呢?
印象深的太多了,我一下子想到了很多桥段,甚至不住哪篇了。比如有一篇百年前湖南那边有个穷小子,给富人家做苦工,富人家的老爷子去世,家人找了个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指了两块地(也可能是三块地),有让人变得富有的,有让人获得权力的。他们最终选了那个让后代变富有的,而穷小子偷偷跟风水先生说,他爹也要埋了,想要那个权力宝地。但是权力宝地只能庇佑几十年(或者几代),如果之后没有挖出来,就会祸及后人。穷小子说没事,他也就埋了。过了几十年后,穷小子也没挖出他父亲,风水先生说的话一一应验。当时我就隐约的感觉,倪匡老儿,你在影射谁?很有趣的是,这部小说曾经拍成了电影,我记得有扮演风水先生后代的人里有胡慧中和元华,那时候大陆早已经开放了,电影把七十年代大陆的故事背景改成了架空的独裁国家,当长大后看到这部电影,立刻会心一笑。
--
一只鱼的三个感慨:黄金时代已去;文笔受倪匡影响;怀念青春。这全部是我的感想。
二三十年前的《今夜不设防》放在现在简直会被喷死;倪匡,也包括古龙金庸这些大才子们,放到现在早就被骂渣男、言行不一、沽名钓誉……哦对,现在骂人的人不太会说出“沽名钓誉”这样的话。言论尺度变窄,和才子才女减少是恶性循环。
(忽然想起来最近看B站开始关注00后的弹幕和评论,发现他们对过去真的有太多误解,一个07年的案子里有人为了1500杀人抢劫,竟有人说,那时候1500太值钱了,相当于现在五万块吧。我哭笑不得,难道我大学一个月生活费,相当于现在的三万吗?还有人在说那时候的手机哪能拍照啊?哪有智能机啊……)
而我的文笔,也如一只鱼一样受到了当时金庸倪匡等人影响,只不过现在已经极少写小说了,文笔这东西不练就没了。但我的小说世界观,一直都有卫斯理的影子,比如四个宗教的本源是外星人我写过、原振侠里神秘间谍机构的漂亮女间谍都是花名我也挪用过。
最后怀念青春,反而是我所有感想中后知后觉的。最近发生了不少事,让我逐渐意识到我已经不再年轻,虽然周围的人安慰我、父母也把我当小孩。转眼第一次看卫斯理小说,竟然已经有21年。都一代人了。
--
倪匡有一些很魔幻的剧本,比如《六指琴魔》,我已经记不得细节,只记得,林青霞拿起琴时非常酷的扫琴,用琴音杀人,和后来《功夫》里面弹琴的两个高手一样。谁没模仿过电影桥段?我那时候就拿着钢琴键模仿,但总是差点意思,因为钢琴没法往外扫,只能左右来回动。后来有个同学在班级表演拿来了古筝,我找到了机会,扫了几下琴,给我疼的,还让那个同学抓到了,告老师说我不爱护别人的东西。当时还不知道,《六指琴魔》其实是后来我最爱的卫斯理所写的(倪匡那时候就被人直接叫卫斯理)。
当我有一定的积累时,我开始看卫斯理,但大学时我重看,发现已经看不下去了。
倪匡最盛名的时代,正好是各种未解之谜、外星人故事横行的时代,他很多点子和创意,其实也是从国外的报道、小报、都市传说和科幻ACG里融梗来的,就像我曾经写了不少东西,也从他那里融梗一样(我不如他高明,差远了)。
大学时我就产生了对卫斯理系列的质疑,为什么遇事不决就外星人呢?
批评他的人很多,原因有我上面说的,也有我觉得不值得批评的(比如卫斯理和原振侠出轨什么的),十来岁看没有那么多道德评判,几乎是全方位接受,甚至自己也带入到卫斯理这个角色中,到宇宙探险;二十岁时舆论比较宽松,讨论卫斯理原振侠个人私德甚至上升到倪匡本人的也不多,所以思考的还是情节本身。
今天我又想起来卫斯理的剧情,竟然又是十年。
我热爱科幻的底子,还是二十年前卫斯理打的。
--
倪匡87岁去世,新闻说原因不明,大概率还是年纪大了,又爱抽烟喝酒,又特别胖,大概也有一身老年病吧。
很多人说,还剩下蔡澜了,可惜我对蔡澜作品了解不多,他来大陆之后更没看过他任何节目,他的店我倒是种草很久,却没吃过。我相信未来某一天,他寿终正寝时,会比现在倪匡去世更轰动,但我应该写不出两三千字的文章了。
想到这里,我该去蔡澜的店尝一尝,就算是隔空感受才子佳人溢满香江的感觉吧。
--
前几天是香港回归25周年,我在车上看车载流媒体,很多香港明星演出的片段,我却唯独注意到,众星唱《海阔天空》热泪盈眶(应该不是25周年庆演出片段吧),我想到了6月30日,是黄家驹去世的日子(不知道香港那边的忌日是不是按照阳历算的),我感觉这是我最近几天感怀青春的起点。
我们这代人,还有更往前的十年的“大叔”“老阿姨”们,大概都曾向往过电视剧里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香港,尤其是我这样的小镇青年。
我到现在依然有香港情节。
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学校发了个小册子,讲香港历史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历史类的文章,我印象很深的几个片段,是十九世纪末的大烟馆、京九铁路修建时山东竟然有地方没人见过火车(我问了菏泽的同学,他第一次见火车就是那时候)。那也算是我对历史的热爱和爱国情感萌发的开始吧。
--
从倪匡的去世,想到了卫斯理,想到了我的青春,还有三十年的香港情节……
该洗洗睡了。
明天周一,继续过普通中年社畜的无趣生活。
不过,我可以拿出短小精悍的卫斯理小说,用新的视角再看一下,在我到了卫斯理白素和当年倪匡的年纪再看这些故事,是不是有新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