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了无生气,不妨去趟菜市场。来来往往的人流与高高低低的吆喝会点燃你心底的烟火气。无论什么样的阶层,总离不了一饭一蔬,也就离不了菜市场。
菜市场是最市井鲜趣的地方。我常去的菜市场上午最为热闹。自行车都靠边停着,只能人通过。估计八成的买卖都在上午完成。一对套着格子围裙的流动摊贩夫妻最为老练:夫妻分据主街头尾,相距不过二三百米,这距离既可相互照应又可及时调配菜品。大而浅的两个竹兜,只装几样鲜嫩的时令菜,一上一下搭载在电瓶车上,左顾右盼双眼灵活地打量着往来的人群。一旦捕捉到迟疑的脚步和观望的眼神,摊贩便貌似自顾自地吆喝起来了:“新鲜的农家菜了,现摘现卖的农家菜了,都是老品种,没一点农药,只剩这点了。比那超市里啥子有机蔬菜都好。”倘若见你驻足犹豫,摊贩便会就手拿起一颗菜疏,深情地介绍:“你再看看,到哪找这么嫩的窝笋,这么香的细韭菜,这么脆甜的尖尖白?地里就这么些菜了,明天想买都不一定有了。早上的露水还挂起,我脚上的土都还没干。”一般话到了这里,买卖也就成了。这家子的菜虽比店铺贵上三四成,却卖的最快,更奇妙的地,他家的菜地仿佛埋了龙珠,“地里就这么些菜”却每天源源不绝,有趣得很。另外也有几位卖农家菜的流动摊贩,语言虽木讷些,但胜在菜品水嫩,一个上午卖完也不难。
但如果你想换换口味,吃个头茬或买个丰盛,那就必得上街两边的店铺了。一个菜市场,能保留下来长期经营的店铺,一般都有自己的固定长期客源,比如酒店饭馆大食堂之类。所以菜店老板娘大都稳坐收银台后,并不负责招徕顾客。这个收银台极为简单:靠墙一个半人高带抽屉的小木柜。上面搁一电子称,称盘并不平整,也看不出原色,有的直接以旧塑料盆代之。电子称面目模糊,唯有几个数字显示条作为最重要的存在,被拭擦得清清楚楚。墙面挂着支付宝与微信二维码。店铺门前街道低低满满地摆着各色菜蔬,只留下可过两三人拣菜付款的通道。店铺老板娘做上门生意,菜价都写在小纸板,插在菜堆里。一切语言都多余。除了遇上熟悉的采购会拉两句家常外,对顾客都淡然以对,一问一答,绝不多言。问:小葱?答:屋里找。颇有古龙文风。遇上有菜价疑问的,老板娘三字概之:进价高;有些老人喜欢连选带剥,老板娘立刻怼回去:再这样,就不卖了。所以一些老人家不大喜欢光顾这种高冷范的菜店。
精明善购的老人和主妇更喜欢买堆头:只卖一两个品种的三轮车或地边摊。量大,便宜,最重要的是:可随意剥皮抽心,只拣最好的部位买。约伴的阿姨们三五个围着一个菜堆,边选边聊,边聊边选:聊儿女口味难伺候,不知该买啥;聊工资涨多少房子买在哪。老板怼过来的话,充耳不闻:因为老板刀子嘴豆腐心的脾气,阿姨们早已摸熟。天天在抱怨声中结下的买卖友情,也不会说翻就翻。来摆堆头的老板不那么固定,有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意思,过个三五月,就有几张新面孔出现。
下午的菜市场,冷清许多,街道上轿车都可以随意通过了。店铺里的中轻年难见踪影:早起两三点进货,这个觉下午得补上。看店的,多是老人或本来就少瞌睡的中老年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