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平安夜,全家人出动,找了一个人最多的地方,凑热闹,看彩灯,感受节日的气氛。 在一棵高大,眩目,圣诞味儿十足的圣诞树前,和孩子们拍照。
当然,拍照的人很多,大都是带着孩子的。吵吵嚷嚷,热闹非凡。 彼时,在目测离我们一米多远的地方,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也在拍照,她的小女儿,眼睛圆圆,皮肤黝黑, 头发一圈一圈地打着卷儿,三岁左右的样子,有江湖女侠、武林高手的风范,只见她蹬蹬蹬、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我们跟前,推了我女儿一下,又蹭地跑回去了。
事件发生之迅捷、突兀,女儿,和我,都没有来得及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只知道,被打了,被一个小毛孩儿,个头比女儿矮半截的小丫头,毫无道理,看来, 很多"战争"的起因都是莫名其妙,没头无脑。 这样的一推,当然是"隔靴搔痒", 所引发的最多是"心理上的伤害"。
我没有动,想看看女儿什么反应。她真是我的亲孩子,也没有动。 既不甘心就那样走了,又不会去还手,只是说了一句:她打我了! 小女孩的妈妈听到了,问怎么回事, 女儿又重复一遍:她打我! 这时,小女孩的哥哥公正、严肃,平静地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形神接近少年包青天。
小女孩的妈妈比较明白事理,严肃地冲"小女侠"说:"过去道歉。" 女侠没动。 妈妈又加重了语气:" 现在!过去道歉!" 如此,"小女侠" 走到女儿身边:sorry!
这样一来,女儿也算得到了安慰, 大人们相视一笑,事情就算过去了。
没有争吵,没有生气,也没有谁吃亏谁占便宜的不甘心,本来,小毛孩儿之间的"打架"能有多大伤害?事件如若闹大,大部分是成年人的"面子"较量。 孩子们之间的事,大人一参与,就变得复杂、严重,甚至赋予了社会意义。
女儿被"打"之后,我看清了一个事实:女儿不会打人,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她也没有"打回去"的江湖作风。对此,我没有异议,甚至略感安心。
小孩子偶尔动手,不要养成还手的习惯,最主要还是出于保护孩子的角度考虑。其一,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小朋友间偶尔有点小摩擦实属正常,通常不会引发大的伤害。而江湖"险恶",高手如林,有能力打回去的肯定是高手中的高手,如果哪天,碰到个比自己厉害的,就有"吃大亏"的风险;其二, 孩子之间出手,很难控制轻重,要是不小心手重,哪个跌倒了,或是碰到了桌角之类的地方,会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因此,打回去,绝不可取。
记得侄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在体育课上和同学发生争执。对方先打了他一下,侄子人高力大,推了一把还手。因为是在水泥上,结果小朋友摔倒、胳膊骨裂。
孩子受伤,家长当然心疼,换作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对方的父亲,放出狠话:"让你们的孩子也尝尝这种滋味。" 实在令人听了心中惊悚,还有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兄嫂竭尽所能地照顾受伤小孩,并费劲力气息事宁人。
异常伤心,因为大人们处理不当,没有及时疏导侄子的心理,他受到惊吓,很久,半夜必做噩梦惊醒。 这样一来,对于两个孩子来说,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并且,两人自那以后,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
被打,不能还手,难道就应该任由打人者"逍遥法外"吗? 如果孩子碰到了这样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回应呢? 其实,就那次女儿"被打"之后,我后来也做了一下思考,并且和女儿有了一番交谈。
对于孩子们之间、偶然的你推我搡, 提倡"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原则。我告诉女儿:首先,要严肃地和对方说,打人是不对的,让他道歉,不然朋友也没得做;如果对方实在不道歉,并且态度恶劣,应该请求大人的支援,有家长在场,就告诉家长,如果在学校,就要报告老师。
打人是不对的,这应该是家长和老师自小就灌输给孩子的道理。因此,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有责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立场坚定、理智公正地对喜欢打人的小朋友进行教导。如同那个黑人"小女侠"的妈妈,处理就比较得当。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如果受到了严重的欺负,比如学校里有特别厉害的小孩,这样对不擅于打人的孩子来说,就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甚至厌学的状态。 家长需要特别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的异常,通过交流与沟通,及时得到这些信息,并明确表示:有妈妈在,一定会和你站在一起,面对这个问题。 掌握了事情的经过,必须认真和老师,还有对方的家长,进行沟通和解决,以防止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美国教育专家凯特·葛恩波斯在《应对欺负、挑衅与恶意》一书中给家长开出了下面的良方:
把情况告知校方:家长有必要把发生的事告诉孩子的老师、园长。可以先问问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告诉,还是由你去告诉。
认识孩子的朋友:告诉他们当你的孩子受到欺负时,你的感受。如果你孩子的朋友知道了你的感受,他们会更乐于前来告诉你幼儿园或学校发生的事情。
让孩子参加自卫训练:这些训练可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严,减小他成为受欺负者的可能。
给物品标名:这样有利于证明这些物品都是属于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鼓励孩子敞开心扉:爸爸要明确告诉宝宝:只要你受欺负,爸爸是一定站在你这边的。力量强大的爸爸比妈妈更能让宝宝感到自信。父母应鼓励孩子向老师、家庭成员等敞开心扉。这样可以先把问题摆明,然后你就有机会和孩子讨论解决的办法。
我相信,大部分妈妈和我的心情一样,孩子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孩子碰到了这样的情况,除非是华山论剑、天下第一,或是练过"莲花宝典"的东方不败,否则,智取永远胜于强攻。 面对打人的孩子,保护自己的安全是第一,可以采取大声警告、尖叫、躲闪、寻求帮助等方式,先不要受到伤害,之后,再声讨声罚,把对方的气焰打消下去。
退一万步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逞匹夫之勇,就会吃眼前亏。 "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 凡成大业者,都必须学会风头上躲避,逆境中忍耐!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 会打架似乎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是受到了家庭的某种影响,如果孩子不主动还手,基本,教也是教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