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一个孩子家教,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家长三番五次的过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孩子只要做题慢了,家长就会进行呵斥教育,却没有考虑孩子做题慢的原因,这导致孩子对于学习产生了一种厌倦的行为。上课结束,家长说:孩子到初三了,不努力不行了呀,咋整也得考上一个高中啊,我这都愁死了。
我不禁想,家长为什么要愁呢?只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好,不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为什么要给孩子规划这样一条道路呢?那位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甚至要把孩子最喜欢的跆拳道课给停掉,这一举动引起了孩子强烈的不满。
以上这个孩子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孩子补课似乎已经成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小到刚上小学的孩子,大到即将高考的学生,在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都会问我需不需要给孩子补课,我给出的答案从来都是否定的,但是家长听完我的答案之后都是一句话:别人家孩子都补,我这孩子不补也不行啊。
为什么孩子不补课就不行呢?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补课还没有流行起来,那个时候只有个别学生会在小升初的阶段进行补习,为了更好的适应初中生活。但是现在,孩子似乎从上了小学开始就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周一到周五要在学校上课,周六周日要去补课班,有的家长甚至在上学日也要在课后把孩子送到补习班去学习一会儿,英语班,奥数班,弄的现在的小学生似乎比高中生还要忙。试想,这是学生自己的意愿吗?我想没有学生愿意每天都沉浸在书本里,但是又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思,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
家长让孩子补课,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落下。很多家长只要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没有取得好成绩,就每天愁眉苦脸,见到人就说:我家这孩子可咋整,成绩这么差,这能考上高中(大学)吗?家长焦虑了,于是孩子遭罪了。成绩不好的代价就是无休止的进行补课,即使一节课可能要花掉半个月的工资,家长也毫无怨言。前几天办公室的经理说自己家孩子补课一个小时就要花1500元,紧接着又说了一句话:就是花十万也得补啊,要不然这成绩咋上来呀。
上学期给两个孩子家教,无非都是成绩不是很好的那种。一个孩子都要参加几个补习班,上午补数学和化学,下午补英语和物理,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去做作业,家长还斥责孩子做题少,每天就是玩,也不学习。另一个孩子相对来说好一点儿,两天补三门课,但是期末孩子的成绩并没有显著提高,于是家长说:孩子这成绩可咋整啊,老师帮忙分析一下吧,这孩子我都要放弃了。但是第二天家长又说:不行啊,孩子这成绩还得补啊,一点不能玩了,过几天这课还得继续上。据说其中一位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一夜之间嘴角全是泡。
现在似乎孩子的成绩成为了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孩子成绩不好,家长担心考不上好的学校,于是进行补课,孩子成绩好,家长担心孩子还有什么没有学习到的,希望孩子能够比别人家的孩子知道的还要多,于是还得补课,补课似乎充斥着每一个孩子的生活。
面对着这种现象,我不禁要想:为什么家长要这样焦虑呢?追求好的成绩,好的未来并没有错,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育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本身也没有错,但是成绩一定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吗?孩子只要学习了家长才安心,只要孩子一时没有学习,家长就会开始了唠叨模式,还美名其曰为孩子好。如果真的为孩子好,就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就不应该因为你的焦虑而让孩子承受着补课的压力。
其实家长的焦虑,一方面来自于“知识改变命运”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于“优胜劣汰”的社会机制。谁都不想输,都想成为主宰者,但是要有资本,于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为了家长的至理名言,也就有了现在补课现象的泛滥。
学习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有度,过度的耗费孩子的精力,不仅不会让孩子得到提升,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倦的情绪,试想,让你一连几年每天都吃一样的东西你不会吐吗?所以给孩子一点儿空间,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而不是机械的重复相同的动作,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承受,压抑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