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作为三国时期重要的战略规划之一,其为刘备势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的扩张基本延续了《隆中对》的规划,然而却在夺取益州和汉中之后,由于丢失荆州而彻底宣告破产。那么,《隆中对》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其破产的最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结合建安十三年的天下局势,《隆中对》的规划其实毫无问题
要搞清楚《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是否存在问题,就必须搞清楚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天下形势到底如何,是否与当时的天下形势相符合。
从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屯驻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先后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直到第三次才得以见面,这便是“三顾茅庐”。由此可知,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应该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初。那么,我们便来看看此时的天下形势。
建安十二年(207年)末,曹操已经彻底肃清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并在远征乌桓后解决了边境安全问题,此时的曹操已经完全成长为了北方霸主,中原地区尽入其手,乃是天下各路诸侯中实力最强者。
至于盘踞江东的孙权,其地盘虽然不大,但在经历了父兄三代人的治理后,统治根基已经是相当稳固,此时已经在积极图谋对外发展。
荆州刘表虽然雄踞荆州,且荆州乃是天下必争之地,奈何刘表却只求自保而不思进取。
坐拥益州的刘璋则懦弱多疑,且与盘踞汉中的张鲁有杀母杀弟之仇,两人相互争斗不休,刘璋甚至还多次被张鲁所击败。
交州士燮和西凉马腾不仅地处偏僻,而且内部统治并不稳定,暂时还难以参与诸侯争霸。
可以说,诸葛亮对于天下形势的分析,还是相当准确的。正是在准确判断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提出了他的战略规划《隆中对》,其内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联吴抗曹、稳住根基。也就是说,与东吴结成联盟,共同抵抗势大的曹操,但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暂不可为敌,而应该想办法谋取荆州、益州之地,先站稳脚跟。
2、增强实力,等待时机。占据荆州、益州之地后,则应该“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也就是说,要守住险要之地,然后积极和周边各种势力搞好关系,内修德政、治理江山,积极发展势力,以待时机。
3、抓住时机,两路北伐。一旦时机成熟,便“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也就是说从荆州和汉中同时发兵北伐,从而谋取中原。
对于此时仍然寄居于刘表麾下,屯驻新野的刘备来说,想要争夺天下就必须先夺取一块自己的根基之地,然后充实实力、连弱抗强,进而才有能力谋取天下。可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还是比较符合刘备实际情况的。
《隆中对》的推行充满变故,“夷陵之战”后彻底宣告破产
在当时天下各路诸侯之中,刘备不仅起步较晚且发展极慢,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末,刘备此时的处境仍然极为尴尬,仍然只能寄居于新野,而且屡受刘表猜忌。要说刘备最大的优势,恐怕也就剩汉室宗亲这层身份和仁义道德的好名声了,然而乱世以实力为尊,这两点却很难给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荆州,荆州刘表恰好于此时病故,新任荆州牧刘琮则在蔡瑁、蒯越、韩嵩等人劝说下投降曹操,刘备只得南下逃亡,后与孙权联手抗曹。“赤壁之战”中,趁着东吴与曹魏交战之机,刘备以刘琦名义拿下荆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
“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南四郡的刘备虽说有了自己的一块根基之地,算是基本实现了《隆中对》战略的第一步,然而此时的局势对其来说却极为不利。一方面,东吴方面以周瑜等人为首,并不甘心荆州大部为刘备所有;另一方面,由于东吴占据了南郡江陵,掐断了荆州与益州的联系,刘备很难再实行《隆中对》的第二步。
其实,“赤壁之战”后,孙权在周瑜的建议下,也在筹划夺取益州,可惜周瑜早逝导致计划破产。后因东吴战略变化,东吴这才将南郡江陵地区借给刘备,如此便可将刘备推到对抗曹操的前沿,从而使东吴腾出手来夺取交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借口讨伐汉中张鲁而与马超在关中交战,结果却引发益州刘璋的不安,在张松建议下请刘备入川攻打张鲁,防备曹操南下。这无疑给了刘备夺取益州的机会,后历经三年交战,刘备最终于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夺取益州。
此时,刘备横跨益州、荆州两地,可以说已经初步完成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然而,孙权却并不愿看到刘备的壮大,因此在刘备出兵益州时,便将妹妹从刘备身边接了回来,而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便又开始接连派人讨要“荆州”,在遭拒后更是直接兵发荆州连下长沙、桂陵、零陵三郡,刘备和关羽则连忙起兵阻挡,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刘备和孙权在荆州对峙之时,曹操却看到了机会,果断出兵攻打张鲁,夺取了汉中之地,并开始对益州发动试探性进攻。刘备为避免两面作战,孙权也不愿看到益州落入曹操之手,双方这才罢兵言和,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刘备占据南郡、零陵郡和武陵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史称“湘水划界”。
之后,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长达三年,最终夺取汉中之地。然而就在“汉中之战”结束同年,关羽却在荆州发动“襄樊之战”,虽然一度威震华夏,但最终却因东吴自后偷袭而一败涂地,关羽兵败身死,荆州就此丢失。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兵攻打东吴,意图重夺荆州,结果却在“夷陵之战”中惨败,损失惨重的蜀汉就此丧失了夺回荆州的机会,而刘备也在战后不久一命呜呼。至此,蜀汉最为重要的战略规划《隆中对》,就此宣告破产。
《隆中对》最终破产的原因分析,实力太弱没有容错或是关键
从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天下形势来看,这个战略规划其实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却在实际推行中障碍重重,结果最终导致《隆中对》最终破产。那么,《隆中对》的破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个人认为应该源于刘备实力太弱,没有任何容错率。
在汉末天下各路诸侯中,刘备本就起步晚、起点低、起步慢,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时甚至还不能被算为一路诸侯,不仅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且是兵微将寡缺乏谋士,不说曹魏、东吴,甚至比起刘表、刘璋、张鲁、马腾之流也是差距甚远。
因此,刘备不论是想复兴汉室还是谋取天下,都可谓道阻且长,然而更为要命的是,局势发展根本没有给刘备稳定发展的机会,这就导致其始终是在大踏步的前进,势力固然发展迅速,但也导致容错率极低,一旦失败便是满盘皆输。
而在贯彻《隆中对》战略规划之中,刘备至少面临着以下几点致命缺憾:
1、诸葛亮协助刘备拿下荆州不难,但短期内难有实力守住。荆州刘表当年之所以能够拿下荆州,所依靠的便是荆州豪族的支持,而当时荆州最为著名的豪族便是蔡、、庞、黄、马、习、杨七家,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便出身七家之一,与荆州豪族关系普遍较好,而且其本身便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而蔡讽又是蔡瑁的父亲,蒯越的侄子蒯祺和庞统的堂兄庞山民则是诸葛亮的姐夫。也就是说,只要刘备能够拿下荆州,那么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其实执政荆州的问题并不大。
但刘备自身实力却极为有限,哪怕到“赤壁之战”时,刘备麾下虽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将领,但手中的兵马却只有一万多人,大部分还是关羽新训练的水军。如此一来,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想要守住这份基业,至少也需要两三年的扩充期,但曹操和孙权皆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2、荆州对于曹操和孙权同样重要,不可能轻易对荆州放手。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言,“荆州北据汉、,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荆州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乃曹操南下必经之地,同时又是东吴政权的西大门,双方谁也不可能轻易放手,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上,早在曹操尚未统一北方之时,便曾多次对荆州用兵,后因与袁绍争雄这才暂时搁置。而孙权对荆州也早有预谋,其从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至208年),曾先后三次进攻江夏郡,最终击杀皇族,吞并江夏郡大部。
正因如此,曹操即使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但仍命曹仁死死守住了南阳郡;而孙权也只是在曹操压力太大,且刘备势力较弱时才能与其联手抗曹,一旦北方压力消失,而刘备又有大趋势,未免东吴腹地受到威胁,孙权必然会与刘备争夺荆州归属。
这便导致刘备虽然拿下荆州,但却难以获得稳定发展的时间,自身实力难以长足发展。
3、横跨荆益固然使得自身实力大增,但同样容易两面受敌。与孙权未免江东腹地受到威胁而争夺荆州归属的目的一样,曹操未免关中地区受到威胁,在刘备势力急速扩张之时,必然要与其争斗汉中归属。毕竟,一旦刘备控制汉中,进而威胁关中地区,那么曹操随时都有可能被切断与西北的联系,这是曹操不愿看到的局面。
虽然最终汉中还是落到了刘备手中,从而迫使曹操不得不在关中屯驻大军,但这种局面也迫使刘备不得不在汉中屯驻大军,防止曹操再对汉中动手。如此一来,刘备就时刻面临着荆州和汉中两线作战的压力,这对于实力本就较弱的刘备来说,简直有些疲于应对。
如上,对于当时的刘备而言,理想情况下应当是利用至少四五年的时间来谋取荆州,占据荆州后再利用三四年的时间来扩充自己的实力,然后再用四五年的时间来谋取益州,进而再利用至少四五年时间来稳固对荆州、益州的统治,只有这样才能有实力来争夺天下。而且,整个扩张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外部环境的稳定。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天下形势的变化,刘备夺取荆州、益州、汉中三地,前后仅仅用了十一年的时间,虽说整个扩张过程总体还算顺了,但仍然伴随着连续不断的战争,外部环境并不算安定。急速扩张的结果,便是刘备的实力与地盘并不匹配,两线作战压力太大,而这也是关羽最终兵败身亡,导致荆州丢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固然比较符合当时的天下形势和刘备的自身实力,但问题在于天下形势的变化不是诸葛亮所能决定的,而刘备自身实力太弱导致缺乏容错率,一旦计划出现纰漏,便很容易导致满盘皆输。而事实上,在《隆中对》实施的过程中,纰漏可实在不算少,毕竟曹操和孙权可不会配合你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