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的课堂,才是生命在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也就是说,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目的,生长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在学校主要通过课堂来进行,那么教师的全身心的投入和学生的全身心的专注,是教育得以开展的前提,是生命在场的教育,因为这样的课堂,激荡着情感的交流,鼓荡着智慧的碰撞,这样的教育场,才能激发学生的生长欲望,才能让学生自主成长。
——题记
草木葳蕤的季节,我们一行六人在学校教科室主任王平的带领下,来到马庄镇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半天的专注力专项学习。学习活动在一节《普罗米修斯》的语文课中拉开序幕,紧随而来的一节数学课亦让我们大开眼界,评课环节,各位同仁各抒己见,领导讲话高屋建瓴。
专注力的重要性人人都懂,关键是怎样掌控孩子的专注力呢?比如曹教授说,坐在边角的学生容易走神,专注力不集中,因为教师的关注不足,坐第一排的学生,容易灯下黑,虽然离老师近,却也容易走神……
王栋生老师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教师在工作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后,仍然不想了解学生,如果不研究学生的状态,学生疏远老师,他们也会疏远知识和文明,教师的教学将没有什么价值。”在课堂上,教师是关键,教师投入,学生专注,在一个生命与多个生命的真实碰撞交流中,教育得以产生。卢安克说:“我以前考虑过很多方法,最后放弃了,方法都没有用,唯一有用的是老师的心态,老师心态最受影响的就是那种学生该怎么样的想像,他总是想着这个,他没办法进入适合学生的心态,没办法真正去看学生是怎么样子的,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没有什么想像,很自然地就会有反应,适合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
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学生专注力的情感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非常纯真,喜欢一位教师,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喜欢这位老师的声音,喜欢这位老师的眼神,喜欢这位老师的举手投足,喜欢这位老师的一切一切。那么课堂上,他或者她的眼睛就总不愿离老师左右,他或者她渴望看着这位老师,百看不厌,他或者她渴望听到这位老师的声音,百听不厌……
爱屋及乌,喜欢这位老师,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那么,他或者她总盼着能上这门课,总喜欢在这门课的课堂上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成就。这位教师,会成为他或者她的偶像,这门课,会成为他或者她魂牵梦绕的学科。不离不弃,神魂颠倒,如痴如醉。这门课,也许还会影响这个学生的人生走向,多少名人或者伟人就是受小学或者中学时期老师的影响而喜欢某一门课,从而今后从事了与这门学科有关的工作呀!如果这样,这个学生对这位老师无比喜爱,对这门学科无比痴迷,他(她)在课堂上,怎么还会走神呢?他(她)恨不得把自己融化在这门学科的课堂上,他(她)的大脑是高度兴奋的,专注力自然是高度集中的。
诚然,我们不能忽视人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专注力一般在20分钟左右,很多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因素,专注力持续的时间更加短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注力。有效的教学策略比如有效的提问、眼神的提醒、动作的暗示等对提升学生专注力是非常有效的。教师设计动静结合,难易适中的教学活动,对吸引所有学生的专注力也很有帮助。而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要我们实验学校的教师在专注力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一位教师成为一个个学生“说悄悄话”的教师,他(她)所执教的学科,成为一个个学生念念不忘的学科,教师风趣幽默,严慈并举,课堂安全和谐,充满惊喜,那么,高度的专注,不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