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工作的这几年,虽然有很多让我难忘的瞬间,但这个孩子让我记忆深刻。 二年级刚接这个班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小男生上课发言很积极,而且总能说的头头是道,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读的课外书很多,是个可爱的男孩,我认为他是个可塑之オ。没想到他上课的表现和课后的表现完全不同,做作业时拖拖拉拉,上课思想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即使做了,也是丢三落四,书写相当潦草,只要家长不检查签字,他的作业大都要重写……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今天揪女同学辫子了,明天上课讲话了。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能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点头答应,态度非常诚恳,我也很高兴,认为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他以后又是一如既往,毫无长进,此后,我又多次与他谈话,也和他的家长联系,可每天依然有老师和学生向我告他的状,我想:算了吧,也许他就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稀泥。但又觉得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教育没有效果就放弃一个孩子,毕竟孩子还小,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他人所接受,也没有要做个好孩子的想法。
为了让他以前的行为有所改变,我决定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我和他的谈话涉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你觉得你欺负女同学、上课讲话对吗?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我今后再不会欺负女同学了,上课不会讲话,要认真听讲,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答应老师的话一定要做到!”“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明显感觉到他有了很大的变化,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并让他担任班级的图书管理员,使他感觉到老师是很关心他的,让他主动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害怕批评才不做错事。
他因为头脑聪明,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差,只是学习习惯不好,我特意安排一个学习认真、成绩优异、责任心强的女同学跟他同桌,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帮助他。在此之前,我先和这位女生作了交流:“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如果他做了错事,你要和他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使其进步。”此外,我还和其他任课老师联系,希望老师能在他有好的表现时多表扬他,树立他的自信心,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即使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每天也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很少有违反班级纪律的情况了,甚至自己主动当起了值日生,看到地上有垃圾,能够主动捡起,来告状的学生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孩子们告诉我:“张同学今天帮我提水、上课时给我借钢笔、他把我们班坏了的扫把修好了……”为此,我感到很高兴,觉得我的付出还是有收获的。有一次和他谈话时,他告诉我说:“同学和老师这样关心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怎么对得起你们?”听了他的话,我心里感触很深,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认识,都是因为我们付出了“爱”。
我们经常把“以人为 本”、“以学生为本”挂在嘴边,但有多少老师能真正做到。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面对时常犯错的学生,我们更多的是给予他一倾暴风兩,虽然学生点头答应,但发现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和学生站在一个高度,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这样做,可能孩子觉得揪女同学子是和她开玩笑,而我们老师觉得他是调皮。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如果老师总是以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来面对学生,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呢?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张某某这样的学生,我选择用爱感化他,用关爱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道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对一个后进生来说,同学的帮助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是孩子,无话不说,沟通时没有顾虑,能了解彼此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让这位女同学帮助他,让他在学习别人认真学习、乐于助人的好品质,让他感受到同学对他的关心,树立他改正错误的信心。
其实在很多时候,“后进生”和“优等生”只有一线之差,老师只要态度正确、施教得当,再加上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是再厚再坚便的能把它融化。让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关爱爱之情,燃信心之火,播希望之种,使每一位生都能沐浴在关爱的阳光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