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街头巷尾,屁大点的小孩子都知道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没错,这首诗就是我写的。
想必你已经猜出来了。我是崔护,唐德宗贞元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最喜独来独往。
这一年,清明时节,我遇见了我的桃花劫。
这天,正缝得天朗气清,屋外桃红柳绿、春意袭人,苦坐书前的我已久,便想着去郊外好好体味一番春的盛情。
一路走来,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绿水,我恣意地享受着,一时间竟忘记了路的远近。不觉间,离城已甚远。我决心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口水喝。我举目远望,看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着一座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
临近山脚,这才发现,这是一片蔚然的桃花林,眼前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袭来,清香绕人,我莫不是进了桃花源?
沿着林间曲径走,在一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难道是位高人隐居于此?一边叫门一边猜想到,“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想必出来开门的必是位白发老翁,却没料到竟是位妙龄女子。
这姑娘布衣淡妆,眉宇间却透露着清雅脱俗的气韵。一时间,我有点呆。待姑娘明眸凝视,我才想起来意。于是忙和姑娘说明,她见我无恶意,便去张罗茶水。我四处打量着,只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桌上笔砚罗列,墙正中挂着一副对联“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实在是雅致、情趣不俗啊!又见书桌上墨迹未干的诗笺“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究竟是怎样的人因何隐居于此。我心中疑惑不解,对这个姑娘很感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这时,那姑娘托着茶盘出来了,她落落大方地走来,看我看着墙上对联,似会心一笑。轻轻说道“公子,请用茶。”
我故作镇定地稳住自己的情绪,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便假装镇定地做了自我介绍,接着便询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可姑娘似乎并不愿多提这些,只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于此。”似有难言之隐,我也不便多问。
也是我便顾左右而言他,借说春景,说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我意味深长地看着绛娘,等待她的回应。我想她是懂我的。只是一位知书达礼的女子做的最多的也只能是:两片红霞染上脸颊,偶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匆匆一瞥。
我知道她也被我吸引着。在这灼灼的桃林、暖暖的午后,可我们皆是饱读诗书的,终究没能再往前跨一步。春景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再不舍,也只能离去。她送我出门,在门前目送我。我不时地回头张望,只见她如桃花一般,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在春风中一同摇荡,也在我的心中摇荡着。
回到家后,想着等功成名就前去迎娶姑娘,于是我便埋头于繁重的功课。将寻春巧遇绛娘一事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免得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转眼,又是一年春。看着城中绽开的桃花,我再也无法压抑我的内心,一路快行来到城外。一路花开依旧,可这些再也吸引不了我,我心里只有那片灿烂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又来到了那间茅屋,我隔着竹篱喊到“小生踏春路过,想讨些水喝。”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那幕能够再次上演。
可许久都不见有回应。
我急了。忙喊道“绛娘!绛娘!”
可依旧没有回应。
我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花瓣落了我满满一衣襟,绛娘依旧没有归来。又是夕阳西下,可这次没有不舍只有怅然。我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在房门上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回去后,绛娘的丽影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我无法用心读书,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我决定再度前往城南寻访,弄清。
又来到这里。物依旧,可伊人已不在。
未近茅屋,便听到一阵呜咽。我心中一紧,莫不是……赶紧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询问。
老人颤颤巍巍地说道“你是崔护吧!你杀了我的女儿啊!”
我惊诧莫名,“还请老丈说明原委。”
“爱女绛娘,自去年清明见了你,便日夜牵挂。却说你若有情,必会再度拜访。可前几日小女外出,回来却见你所题诗,以为今生再也见不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一病不起。你说,是不是你害死了她。”
听了这番哭诉,我如遭雷击,一时竟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情女子,用情竟如此之深,怎能不让我心痛。“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
说着便冲进内室,抱着绛娘。“绛娘且慢走一步,崔护随后就来。”许是真情撼动了上天,绛娘竟悠悠地苏醒过来,我看见了不禁大喜过望。这必是天赐的良缘。
回家后,我便禀明父母,迎娶绛娘。
在绛娘的陪伴下,贞元十二年,获进士及第。在绛娘的辅佐下,我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绛娘啊,我的红颜知己。来世,还望早些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