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
寄送对象:嘉恒
美国第14航空队中美混合联队在编队员
家书作者:晓梅
嘉恒女友
家书背景:
1944年,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又称豫湘桂战役)。同年夏天,日军在郑州集结兵力,准备进攻洛阳。中美空军混合团决定炸毁黄河铁桥,切断日军的铁路补给线。
黄河铁桥附近驻有日军高射炮队,高射炮有60多门,还有多架高射机枪。中美空军混合团先后多次轰炸,但都没有成功,被击落的飞机达10架以上。“炸桥任务必须完成!”指挥部下达了死命令。
8月3日,指挥部决定奇袭:如果从凉山出击,要经过郑州西南的日军控制区,飞机飞到黄河上空,日军高射炮已经就位了。这次派3架B-25轰炸机从四川的基地起飞后,先飞到西安,然后往东飞,可以避开日军的预警,起到奇袭的效果。
残酷的空战中,噩耗陆续传来,嘉恒和队友们还没有来得及为亡者作深深的纪念,后面的死讯又接踵而至。队友死了,留下了大着肚子的太太,一个人遥望着天空,悲惨的哭声依然无法唤回已逝的灵魂。
此时嘉恒接到命令,将要去轰炸武汉江面上的日军军舰。出发前,他已经向队友交代了遗言。
同时,他也给女友发去了一封分手信。
嘉恒:
家乡一别,经久未见。
往日你总修来几封书信,道着男儿壮志,诉着心间思念,一如当年。
因而我总想着就这样盼着你,盼着你早日归来。母亲总跟我说着女儿韶华易逝,我却也总不放在心上,你知道的,嘉恒,我总是对你报着最大的希望,因为我相信你一定会凯旋归来。
可是近日这封信,却叫我怆然,你说你要与我分手,你说你要因为战争与我分手,可明明是因为战争才会叫我们分开,可明明已是生生的两端,我们难道非要彼此站成岸吗?若我真如你所说的离开了你,任你一人在风中,在雨中,在黑暗中。你笑一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开向两头了。我怎忍心让你孤身上路,饱尝苦楚。
还记得当年我们的相遇吗?
在那个1938年的冬天,成都的外北机场和外南机场遭遇了空袭,城内人心惶惶,就在这时,黄埔军校迁来了成都,城内的百姓怀着满心的希望与激动迎接你们的到来,我也同同学站在人群之中,只盼着远远看一眼。
谁知在盐市口,在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中,我却一眼看到了你,看到了你经历长途跋涉,栉风沐雨却依然安之若素的脸庞,看着你在乱世之中那双难得的清净的眸子,看着你带着一身的浩然正气正步向前走去,我的呼吸就不由自主的停止了,就在我以为你会就这样成为我生命中一个仅有一面之缘却回望不得的过客时,你忽然回首,我躲闪不及,炯炯的目光一瞬便将我捕获……我们好像就这样将心遗失在了街头,缘起相遇,缘续相识,缘定相知。
1939年6月11日,那估计是我们永难忘记的日子,让我们相遇的成都再次遭遇了空袭。满地哀嚎,满眼沥不尽的尘埃,昔日的家园一片狼藉,衣衫褴褛者有,白发佝偻者有,无家可归者有,幼时的天堂不再,温馨的小家也不再了……我看着你愤愤的样子,知道了,我是无法再将你困在我身边了,你始终属于你深爱的国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两国正式携手抗击可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央航校来你们学校招生,由于常挨日本空军轰炸,你早就想找机会教训他们,夺回制空权,于是那日你拉着我的手,抬头深情的望着我说:“地上的土地不能再被屠戮了,天空更是寸土必争,你放心,你的手我牵了,就是要牵一辈子的,等我!”这句“等我”承载了我多少个日夜的思念,多少个春秋的执着,你可知道?那从你手心传来的温度,一直温暖我到现在,你可知道?
上次你寄来信的时候,我便隐隐有这种感觉,感觉你要弃了我,未曾想你竟提的这么快。我知道你心殇,为曾奋斗在第一战线的战友,为茫茫无期的胜利……可你可还记得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上写的“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这一段日子的等待,心焦的等待,在战火纷飞中交织的等待,我永不能忘。我期盼着,每日清晨醒来,你与阳光同在。
这些日子以来,我总是看着报纸想着要了解你的近况,仿佛透过那薄薄的一张纸,我便可以张望到你。你关山路远,信件山水迢迢的寄来思念,你可知道那寄来的不单是你的思念,还有一份给予我的心安。战火纷飞之中,我看见有人为失去亲人失声痛哭,看见挺着肚子的妇女向着远方的天空呼唤着已逝的灵魂,声声泣涕,泣涕声声,你不知道每每我看到这样的情景真真是心都碎了。所以我想,只有你才能将人们从混乱的轰炸中解救出来,也只有你才能给我一个归宿。你不能死,也不会死,所以我将一直等你,一直一直等你。
还记得往日读书时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而我现下想的,只要你可以安心守住家园,我愿给你做饭,泡茶,妥善照顾,免你累,免你苦,免你四处奔波,免你无人依靠。
希望待你归来时,我能守着清净田园,看着你,远远地从田埂那头稳步走来,还是那样的眼神,温柔的流转,还是那样的衣着,一尘不染。我喜欢那样的再见,就像一个可预见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像我们的初遇。
嘉恒,见字如面,见字如面。
晓梅
书于194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