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为微胖界资深一员,关于减肥还是有话可说。15年,在一位热衷减肥的朋友的带动下,兴致勃勃的买了一杆电子秤,上秤一称比预期少,心中大喜(后来才晓得这个电子秤的误差有两三斤)。自买了秤后,我每天早晚都会上秤一称,并做好记录,后来虽然没有每天坚持,但这个时不时上秤过磅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但我对于减肥的努力也就仅限于此了:除了偶尔晚饭不吃米饭、坚持骑单车上下班外,再没别的手段了。既没有制定科学、严谨甚至严苛的食谱,也没有安排相应的锻炼,更没有断食断粮的决绝,我对减肥空有一个想减的心,却没有去减的实际行动,这样的方式其结果,用脚指头也能想到是不会有明显的效果的,但我却热衷于称重,每次上秤都有一种庄严、神秘之感,不知这次又会多二两还是少半斤,心情随体重的高低而沉浮,乐此不疲。
那天,看着这两年稳固攀升的体重值,我终于幡然醒悟:你什么都不想变,却总想要不一样的结果。在一件明显有因果关系的事情上,你不在“因”上努力、用功,却总指望着有一个好的“结果”。这怎么可能呢?
02
然而,就是这个最基本的逻辑线,像我这样执迷不悟的人,却大有人在;这样的事例也层出不穷: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认真复习,没把心思精力放在学习上,却总想在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一位家长,自己业余时间在麻将和电视剧中度过,对孩子的学业关照甚少,却对孩子学习上不出色而大为光火;一个员工,在工作上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没有突出的贡献,却总是对不看涨的薪水耿耿于怀。
其实,这样什么都不想变,什么都不想付出努力,却总指望着有好的结果的例子,在影视作品中,也随处可见。比如最近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我们对作品高远的立意暂不作表,只说其中一个情节:王敏佳的老师和师母的夫妻关系。在剧中我们看到他们夫妻关系一出场就已经冲突、紧张。无论是师母的歇斯底里、步步紧逼,还是老师的冷若冰霜、拒人千里,他们都在离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师母渴望丈夫的亲近和柔情,当得不到时,却大打出手,当她恶语相向,不断去推丈夫底线的时候,也用这种方式将对方推远;而老师,在镜头前看上去是被动的、隐忍的、痛苦的,就好像他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他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施暴,他的冷暴力,活活将一位温柔贤淑的女性逼成了泼妇。他们都在指责对方将自己的生活变成荒漠,却没有看到自己也是荒漠的制造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固执在自己的立场里,不肯做一丝妥协和改变,却苦苦的要求对方还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共同制造痛苦,日积月累,积重难返,最终却牵连上一位无辜的少女,以家破人亡的悲剧收场。
03
为什么会出现:“什么都不想变,却总想要不一样的结果”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保留着婴儿甚至胎儿期的记忆。那是一种怎样的记忆呢?我们想象一下,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享受着全方位的保护和满足,吃了睡,睡了吃,醒了小胳膊小腿蹦跶蹦跶,甚至还没有感到饿的时候,营养已经不断补充,想排泄的时候就随心所欲的排泄。胎儿很清楚,不管自己怎么样,都有一个更强大的生命—妈妈在全面的关照着自己。胎儿带着“不管我怎样,都会有好的结果等着我”的经验来到世上(暂不考虑孕期母体受伤带给胎儿的影响),却不知这世界的规则并不是他预想的那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现实的历练里,婴儿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消化失败的经验,整合到之前的经验里,正面体验、负面体验、整合,不断成熟。然而这个过程却因各种原因造成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卡在某个心理年龄阶段就不再发展了,心理学上称为“固着”。
当然,你也不必为自己有这种“什么都不想变,却总想要不一样的结果,而且要好结果”的心理感到紧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充分成熟,都在进阶中,总会带着成长各阶段的印记。只是我们不必执念于此,我们需有这样的观察,看到这样的心态,其实是一种婴儿态,它说明我们不想对生活负责,总渴望有人能接管我们的生活,并给予最好的,如果得不到,那便是生活的错、他人的错。
只有当我们对现实的结果,不管是否尽如人意,负起责任,看到自己如何创造和推动了它,才能真正回过头来,在“因”上去下功夫。能对结果负责,是成长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