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华太婆今年八十五了,本来身子骨还挺硬朗,奈何五月份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便在家躺了五个多月。
太婆记性不好,每次见到黎华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是雪妹的儿子?哎呦,发财了!都这么大了啊!”
然后太婆总是会颤颤巍巍地走进房间,窸窸窣窣地拿出几块饼干来,硬是就往你手里塞。
太婆还是没能挺过去,这一躺就再也没起来。黎华看到太婆的最后一眼,是太婆安详地躺在祠堂的棺材里,本就不高的身影显得格外的瘦小。
源塘村有个陈氏祠堂,建造的颇为讲究。只要是本家的村民去世,都会安放在祠堂里两晚,一般都是第三天的一大早,出殡安葬。
祠堂的大门口张贴有一张告示,黎华也不知道是谁给算的,往往有识字的大人会在那指指点点。然后说,“你属虎的,犯冲不能进去;你属牛的,可以进;你属猴的……”
黎华属牛,可以进去祭奠太婆。点了三根香,黎华学着大人样,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把香插到了香炉里。香炉前面放了三个果盘,香炉后面拉了一块大黑布,大黑布后就是躺着太婆的棺材。棺材盖还没有拉上,黎华便绕到跟前看了太婆最后一眼。
农村的白事办的比较隆重,特别是家里开枝散叶多的人家。太婆有三个儿子,十来个孙子,基本整个村子的人都会过来祭奠和随礼。还有专门负责登记和接收的,会扯着喉咙喊上一句:“某某某,寿衣寿被一套;某某某,寿衣寿被一套,礼金两元……”
到了晚上会安排有人专门守夜,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保证香炉里的香火不能断,所以一般是不能睡觉的,打牌、喝酒、聊天都可以,倒也没有什么忌讳。
像黎华一般大的小孩,不开心往往都很短暂,第二天一大早就蹦蹦跳跳的赶去吃早饭了。办丧事的时候,早饭可丰盛了,特别还能吃上过年才有的米羹。
午餐是最隆重的,要摆上十几桌,本子上已登记了的村民都会过来喝酒吃饭。而晚上,相对就会少了很多,都是自家人。
到了第三天,正好是周末,黎华也随着大人一起来到了祠堂!随着主事的一句“时辰到,收殓!闭棺!”,便有几个小伙子把棺材盖给合上并用长钉子给钉了起来。这就像是一个讯号,瞬时整个祠堂就被恸哭声给充满了。
哭得最凶的往往都是至亲的女眷,甚至还有扒着棺材盖死不松手的,便有小辈过来搀扶着拉开。随着一声破锣响,整个送殡队伍围着棺材左绕三圈右绕三圈后,便在鞭炮声中抬起棺材往山上的墓地出发了。
送殡队伍的最前方,是两个放鞭炮的小伙和一个洒纸钱的,紧跟着是两个打锣的,每走上七步就会“咣!咣!咣咣咣!”地敲五下。再后面是太婆的两个儿子,一个双手捧着太婆的遗照,另一个一手打着幡一手提着太婆的鞋子脸盆等遗物。队伍的最后才是浩浩荡荡送殡的家眷。
当队伍行至山脚,所有的女眷都被留了下来,黎华他们年纪还小,也就没有跟着上山。目送着队伍渐行渐远,黎华知道,以后再也见不到拖着小脚喊自己“囡儿”的太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