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不愧是战国时代的谋略家和雄辩家,仅凭的三言两语,就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十座城池,难怪在战国时代,他的名声是如此的响亮。
苏秦能做到这一点,他在齐宣王面前说了什么,竟然让齐宣王如此恭敬的将占领燕国的十座城池,原封不动地还回了燕国呢?
首先先看一下,当时燕国、齐国和秦国的关系。
燕文公在位的时候,秦惠王将他的女二嫁给了燕国的太子,这说明燕国当时相对于别的诸侯国,实力有些弱小,但是却有强秦做有力的后盾。
齐国呢,就在燕文公去世的时候,太子易王继位的后,趁易王立足未稳之际,趁着燕国遭遇国丧的时机,决然发兵,进攻燕国,从天时的角度,齐宣王的确选择了一个有利的时机,所以,齐国就很快的攻下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公卒,易王立。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
齐宣王为了齐国的利益,能够攻下了燕国的十座城池,绝对是值得炫耀的一件快事。但是,齐宣王的做法,却是经不起推敲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苏秦就是看准了齐宣王目光短浅,而造成的隐患,有的放矢地一语击中齐宣王的要害。
当武安君苏秦来到齐国,他面见了齐宣王,首先对齐宣王能够收复燕国的十座城池,两次跪拜表示祝贺。显示出了苏秦是发自内心地,真诚的对齐宣王进行祝贺的。
(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因仰而吊。)
转而,苏秦又仰面吊唁。
苏秦充满晦气的举动,着实让齐宣王感到厌烦,于是就按住了手边的兵器,压制住了自己怒火,喝令他退却。
并问苏秦其中的原委,为什么在庆贺之后,这么快就跟着吊唁。
苏秦这反差鲜明举止的对比,一下子抓住了齐宣王的心。
苏秦举了一个合乎时宜的例子,即鲜明,也寓意深刻。
人在饥饿的时候,会饥不择食,但是断然不会去吃有毒的事物,就是因为虽然吃下去,能暂时充饥,但是毒死和饿死一样,都是非常痛苦。
但是,现在齐国的做法,就如同人在饥饿的时候,去吃有毒的事物,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苏秦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如今的燕国虽然是很弱小,但是燕王却是强大秦国的女婿。大王却因贪图十个城池和强秦结下了深深的仇恨。
秦国如果动怒,让弱小的燕国作为先锋,而强大的秦国在后方支援,招揽天下的精兵来进攻齐国,到哪个时候,齐国的处境是岌岌可危的,是可想而知的!
这就如同您吃下了有毒的事物一样。
(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制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乌喙之类也。)
显然,苏秦的这番道理,打动了齐宣王。
齐宣王怀着忐忑的心情,一改愤怒冲冠的姿态,很恭敬地问计于苏秦。
苏秦的回答,也确实精妙。
苏秦的意思,将齐宣王提升到圣人的高度,用更加开阔的眼界,去处理当前很棘手的问题。
苏秦列举了齐桓公,还有韩献子的故事。
圣人做事的标准就是,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让失败转变成功。
齐桓公好色,但是他的声名依旧显赫;
韩献子得罪了赵盾,却让两个人的交情更加深厚,这就是将坏事变成好事,把失败转换成功的例子。
(故桓公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
接着,苏秦把早已经筹划好的计谋,当面进献给齐宣王。
苏秦的想法是,把燕国的十座城池还回燕国,更主要的是,用恳切的言辞向秦国道歉。当秦王知道,大王您是因为秦国的关系才归还这十座城池的,秦王一定是会感激你的。
而燕王呢,不费周折就收回了自己的城池,必然也是会对大王感恩戴德的。
这就是很典型的把强敌转化为友好邦交的举动。
(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
一旦大王您照此做了,您所得的利益也是远非如此的,还有更长远的利益等着你!
燕国、秦国和齐国建立了友好的邦交,其他的诸侯国也都会听从大王号令的,这样一来,大王只是对秦王说了些谦恭的话,却用本来属于燕国的十座城池,换来各个诸侯国的遵从,这就是所谓的变坏为好,变失败为成功。
齐宣王到了此时,仿佛如梦初醒,听了苏秦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乐头。
齐宣王一扫怒气冲天的样子,旋即摆出了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一副很高兴的样子。他立即下令将占领燕国的十座城池归还了燕国,还拿出了千辆的黄金表示歉意。
齐宣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一路上表现得非常的谦恭,向秦国请罪,并表示愿意结为兄弟般的邦国。
(齐王大说,乃归燕城。以金千斤谢其后,顿首中,愿为兄弟而请罪于秦。)
苏秦能够说服齐宣王,他言语分明,而且很有力量,条理也很清晰。
他深刻地分析了齐国得罪燕国后,齐国所面临的打击,是十座城池换不来的,因为燕国和秦国联合,来共同对付齐国,那么对齐国的打击是致命性的。这一点,齐宣王是心知肚明的。
更主要的是,苏秦为齐宣王找了一个台阶下,以齐桓公和韩献子的例子,把失败扭转为成功这样鲜明的案例,让齐宣王即留住了颜面,也把对立的邦国,转换成自己友好的邦交,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战国策·燕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