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暑假,与郝校长推荐的《跟禅师学做教师》这本书结缘。我本不信佛,就连佛门圣地很是很少驻足。可今年并非特意,也是凑巧,和朋友去了趟云居寺,又拜访了红螺寺。可我终究不是潜心向佛之人,那漫空弥漫的香气,净化不了我浮躁的心灵,倒是谢云老师的这本书,让我静下心来思考了许多。在他的文字里穿行,阅读者如同伴随交响乐的节奏,在“禅心、智慧、知行、升华”中漫步。
这本书是他潜心研读禅门典籍后,以其独具的匠心,打通了禅学与教育的关节,讲禅门公案,说教育教学。既有返本归宗的梳理,又有别开生面的发现,更有独出一道的表达。
谢云老师在序言中写到:比如说教育,其实就用不着那么多创新。一方面,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教育的最终结果,也必定是形成某种文化。另一方面,教育的要素,更多是固定的、恒常的、变动不居的。教育关乎生命的成长和培育,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生命的成长都是缓慢的,教育的变动和变迁,也必然是缓慢的。它需要耐心的浸润,而不是猛烈的冲刷;它需要恬然和淡定,而不是急躁和冒进;它需要沉稳渐进的变化,而不是摧枯拉朽的革命。我对此颇为赞同,教育本身就是静下心来,用心地做好每一件对学生有益的事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提倡昨天一个主张,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到最后,老师频频追着一个又一个理念,可能这个还没怎么弄明白,又被专家否定了,没有自己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了很多,却又真正一无所获。教育需要安安静静从事;课堂需要安安心心经营。教育是培孕心灵的事业,需要每个教育者有心、用心、尽心——有心才有真爱,用心才能懂爱,尽心才是会爱。当然,前提是真正安心:安心才不会被外境所迷,才不会被乱象所困。对于今天的教育,与其不断地“重新开始”,或“从新开始”,不如让我们稍事停顿,静下心来,梳理教育的本源规律,发现教育的本质问题,再“从心开始”。
教师就是“燃灯人”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这样赞美老师:“老师就像一根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自己当了老师不再喜欢这样的说法,蜡烛、春蚕都太过薄命。我不喜欢耗尽自己的所有去温暖他人,我向往与美好、希望结伴同行。亦如当老师,我向往与学生一同经历、一起感受、一块成长,做一个点亮学生心灯的人。我总觉得教育的力量,不仅仅是一次次耐心而又充满责任心的补课,更重要是点亮学生的心灯,激发内心潜在的目标和动力,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的时候,爸爸总是对我说,知道学习有用的人,才能努力学习,才能学得好。人大附中王金战老师的教育经历更加促使我继续思考这个问题。他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当学生有了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他就有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就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是好孩子,教育,就是让人通过教育变得更美好。尽管我明白这个道理还不算太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着,也在不断地收获着惊喜和满足,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着自己。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必须靠教师的心灵之灯。一盏灯能够照亮多大的范围,取决于灯的能量,教书育人能够影响孩子多远,取决于教师这盏灯的高度和深度。教育的路上,我尽自己最大的能量,能走多远走多远。
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读到这想起北师大杜霞教授的一句话“长长的路,你慢慢地走”,想起林清玄的一篇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想起一个毕业生曾经写给我的信。“人的一生,总是处于种种等待之中”这句话太耐人寻味了。还记得杨双主任曾推荐一本精致的绘本叫《我等待》。是啊,正如书中所说,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人们总是渴求等我以后怎么样,才实现个人对现在期许的满足,确实也是这样一个个美好的期许和等待伴随着我们一步步地成长。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它勇敢地面对杂草的不屑,蜂蝶鸟雀的奚落,有一天,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百合的怒放在于它勇敢地等待自己,并坚信自己。作为老师,为什么不选择勇敢地等待学生,并坚信学生呢?如今那个已经上高三的女孩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触动。那一年她11岁,写给我的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亲爱的张老师:
您好。马上就要毕业了,而我还有很多话没有对您说。您经常关心我,还记得写着我心事的那张纸条被您发现了,您专门找到我和我谈,并且随时鼓励我,让我变得更加有自信。我觉得您实在是太好了。虽然有的时候会说我们,但我知道您并不是不喜欢我们,只是想让我们做得更好。
可是,我觉得您有一个地方能做得更好:请给我留一点面子。还记得那次诗歌朗诵会吗?我的那首《月下独酌》准备了好长时间,背得很熟了。可我一上场就什么也不记得了。我紧张极了。您看我背不上来就说:“先坐下吧!”那个时候,我对您的印象变成了不通情达理的老师。您明明可以多等一会儿,我就可以背完,然后说:“下次不要这么紧张了。” ……我后来极力回忆那次诗歌朗诵会的事,却想不起来了。但是无心的一句话,却伤害了这个害羞的、腼腆的小姑娘的自尊心。如果,她期末不告诉我,我一定固执的认为,她肯定是没有好好准备,我当时肯定非常生气才无奈地叫她坐下的。看了她的信,我后悔不已。一句“您明明可以等我背完”,分量多重啊!明明之中有谴责、有不理解、有责备!也许我当时再耐心一点儿等会她,事情就另当别论了!既帮助了她体验了成功,建立了自信,又维护一个孩子难能可贵的自尊。这件事至今依然鞭策着我。
生命的成长是缓慢的,教育也是缓慢的。教育的本质,就是等待;教育的秘诀就是“三分教,七分等”。如同种下一盆鲜花,用心血浇灌,用生命守望,等待它们在时间中长大,枝繁叶茂、开出花朵。生命如花。每一个孩子都有开放的时刻。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一双更智慧的眼睛,一种更平和的心境,一怀更温柔、更耐心的等待——我们不能强求每种花都在春天开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它们足够的时间,再加上养料,还有我们的期待和鼓励。
每每读到一个章节,就会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阅读《跟禅师学做教师》,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为师之道,还有为人之道。阅读《跟禅师学做教师》,不仅可以提纯教育情怀,获得教育智慧,更能激励鞭策自己,提高内在修养。禅里有禅,大千世界其中道理莫不涉及;师外有师,教书育人求素真知没有止境。静心潜读,伴枕而眠入心经,用心涵思,书香明理自从容。一本好书,受益匪浅。
清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