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时间很长。(如果言情小说也算的话)
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懂得把书放在上课上看,把书捧着走路上看,那时候唯恐父母不愿把书压在作业本下,只要父母没看见,真的就像挤海绵一般有一点时间是一点的看着书。如果每个人都非要抽出一个疯狂的岁月的话,那我一定就是初中。将近十万字一本的山寨书,只需要一个早上或者一个中午又或者一个晚上即可看完。那时骑个小自行车每天三遍的来回穿梭于借书小店,风雨无阻,更像是家常便饭。于是,我当时看书速度之高到现在都诧异到惊吓。
是不是感觉这是个极为励志的故事呢?可惜并不是。那疯狂的四年读书精力并没有过多的给我带来什么所谓的知识架构或者思想内涵,带给我的更多是我眼睛方面的伤害。现在回想起,其根源一半是选书出现的问题,一半更是读书方法的问题。
那时候读书到癫狂,却在现在更多是一大片的空白。过度的追求读书的速度和读书当下的快感,有种“今日有酒今日醉,谁管明夕”的偏执。一度让我质疑自己,为何看了那么久的书看了那么多的书,依旧无法排出个喜欢的作者或书名的推荐名次。近期看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才发现,自以为读书的肆意和快感,自以为的享受当下,其实都是对书本知识的极大不尊重。“博闻强记”四个字,重点就在于“博”和“强”上,一个指读书的广度和量度,另一个就是指深度。如果只有量没有深度,那读书又怎么能叫“读”书,最多只能称之为“阅”罢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重点就是在强调你该如何最容易最快捷的提高你的阅读深度。它的作者奥野宣之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从你该如何选书到如何看书以及如何做笔记都讲的十分的详细和到位。基本上可以上你在阅读上每一个细节觉得无法着手时都可以从中查找,对此我也不得不惊叹不已。
作者奥野宣之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推荐以写读书笔记为目的进行选书。因为这样就可以有目的性的选书,而失去的漫无目的容易被广告或者好看的封面吸引而导致买到你并不喜欢读的书。我有一个喜欢的公众号作者李婧,她在谈到自己读书方法时,也是如此。她说:“当我们要选择读的书时,和选一项工作、 开始一段事业一样,我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在某段时间里,我要让自己对这个领域掌握到多少?要运用到何种程度?无论从时间线、质线、量线,我都应该有个明确的阅读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我在一段时间里迅速建立起某一领域的系统构架。所以对我来说,阅读不再是娱乐(放松)行为。我将阅读视作自己的大学,一学期、二学期一步一步进阶攻克。和学校提供课程相比,我就是自己的教科主任,我得负责自己的教学计划表。因此在选书和完成进度上,我必须有更高要求。”像这样的选书会让你的阅读更加有质量和分量感。并且奥野宣之在书中强调,一定要把你的阅读转化为实质。也就是一定要有一本专属读书笔记的小本,无论是什么花样,一定要是专属和读书有关的小本。无论是从老师那里推荐得来还是日常感兴趣的书籍名称还是书中重要语句的摘抄以及自己对这本书中哪些部分的感悟都一定要统统记录其中。像作者所说一般“把灵感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将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灵感用作创意材料,想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
书中还有很多介绍很实用的小方法,比如折角记录或者书签记录法。但其中强调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方法从来都是别人的,但坚持却会归于自己。所以哪怕只是写今天看了几页之类的简单感悟,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