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的话
之前有段时间,情绪灰常不佳,小姨给我推荐了哈佛幸福公开课。我看到幸福俩字就很有兴趣,前后看了大半年,终于看完了,觉得好有成就感。
一共是23集,每集一个半小时。刚开始时没记笔记,后来看到第4集,觉得很多话都很精彩,不记下来亏得慌,就开始边看边记笔记。
这篇里想挑10个对我很受用的道理,分享给大家。如果针对哪条有很想说的感受,我会在后面写一下。
自知才疏学浅,社会经验少,很多想法并不成熟。对于我想法的部分,大家就随便一看吧。
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多,会比之前的文章都长一些。我尽量写得清晰一些。
那我就开始了。
10个观点
1. 允许自己有缺点,犯错误。允许自己做人,而不是神。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对自己宽容一点。
比如,嫉妒朋友是一种错误但正常的情绪。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不要就此给自己戴上没道德的帽子。
不要一直跟自己说“不要嫉妒不要嫉妒不要嫉妒”,因为压抑自然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强化该负面情绪。
要做的事是,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但是正常的。然后就把这个想法放一放,去做别的事情。一会儿,或一阵子,或一段时间后,这种情绪就会自然淡化的。
对自己宽容了,也更容易对别人宽容。
@普元:我之前就会一直跟自己说不要嫉妒不要嫉妒。当时看到这个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2. 好东西太多不是好事,两首好歌同时放,就是噪音。所以,留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扔掉并没有很想要的,就算它很珍贵。
比物质充裕更能带来幸福的是时间充裕。
@普元:
1. 物质过分充裕并不爽,这件事我还是很有共鸣的。比如,我以前有好多好多文具,都很贵很好,但是因为太多了,就没有那种“我有个宝贝”的感觉了。比如家里好吃的零食太多,我就觉得要吃完那么多零食,好累啊。如果只有几样零食,比如我现在在美国的这个情况,我对每样零食小宝贝都倍加珍惜。
我妈在国内有时候吃不了的菜就倒掉了,在这儿连菜汤都要拌面吃。那是啥都不剩,但是奇怪的是,我们觉得在美国吃饭特别香。你说奇怪不奇怪!
在国内吃饭,很容易出现,点菜点太多吃不完。如果可以打包还好,有些时候不能打包,要硬撑下去或眼看着倒掉都很难受。
好东西倒头来变成负担,真是件让人遗憾的事。
但是有时候请人吃饭,点太少又很不好意思。哎,这个度好难把握。点菜是门学问啊。
2. 时间充裕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挺幸福的事吧。我自己的例子是,留学这几年,我喜欢给自己预留比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一学期一般不会选很多课。只选自己特别特别喜欢的课。
这样一来有足够的时间弄我喜欢的课。二来有足够的放松时间吃喝买玩,三来有自学时间学些非专业但感兴趣的东西,四来有反思和畅想的时间想想我是谁。
我自己的感受是,足够的放松时间会让人更热爱生活。比如:逛街,沿着河边走路,在家吃饭,运动,看公众号,看知乎,看豆瓣,看综艺。真爽啊!
足够的自我学习时间会让我觉得“哇,我也是有精神世界的人啊。” 可以除了学业上的东西,还了解一些其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听podcast,看书,做一些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小设计任务,画画,唱歌。
足够的反思和畅想时间,会让我可以和心对话一下,了解一下它最近过得好不好。
工作的人,时间应该就不那么自由了。但是在有限的休闲时间里,选择自己的最爱吧!
3. 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去试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勇气并不是没有畏惧,而是有了畏惧还坚持向前。
“我不要写公众号 万一没人看怎么办”
“不不不我不要当众唱歌啦 万一唱破了怎么办”
“我不要分享经历 万一有人不喜欢怎么办”
“大家都太聪明了 我不要献丑了”
(这是我的版本,嘿嘿)
我们逃避,而不是面对。这样的思考模式会影响我们乐观,自尊,信心和长期的快乐指数。
成长没有捷径。大家都是在试错中成长的。危机,一部分是危险,一部分也是机遇。放手去做,放手行动,准备失败。
@普元:
好!我要在失败的洗礼中做个顽强的小战士!
4. 研究表明,失败真的是成功之母。最成功的人往往是失败得最多的。学会面对自己的失败,在失败中学习。这是学习的不二法门。
有相关研究,采样了一群有成就的人,不管是20-30岁,还是70-80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经历过至少一次的大失败,并且,他们普遍把这个失败或苦难当成一种学习的经历,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一个遗憾或污点。
另外作为家长或领导要了解,心理安全对人的成长很有好处。作为家长或领导,也要给孩子或下属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允许他们说自己犯的错。这样他们不容易陷入不敢犯错的完美主义之中,更容易快乐,成功。
@普元:我爸经常教育我:女儿啊,好事能变坏事,坏事能变好事。好事为啥变坏事?太过高兴,掉以轻心,乐极生悲!坏事为啥变好事?从中学习,转化为属于你的阅历,阅历是无价的财富知道不。
5. 最能给人幸福感的东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比很多很多事情都重要,它会给人带去有治愈能力的爱和温暖。
所以善待身边的人,特别是你在乎的人。为他们付出,给他们爱。多分享心情,多交流收获。付出了爱才会得到爱。
6. 从希望被认可变成希望被了解。
一个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完美而被喜欢,是因为真实而被喜欢。因为真实而被喜欢,才是持久,轻松,可持续发展的。
@普元:
这个教授说到他自己的一个例子。
他当老师,其实很希望学生喜欢他。他说,其实应该每个人都是这样吧,谁不希望被喜欢。
以前,他会尽力在学生面前表现最完美的自己,不露出一点自己的脆弱。他觉得很累。
后来,他转换了思路。
他依然希望学生喜欢他,但是他的重点会放在希望同学了解他,全面地了解他这个人。这让他面对学生时感到很轻松。
而很神奇的一个结果是:他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好更健康了。
坦诚表达自己的人,更容易让他人了解,喜爱和追随。
我自己的例子也很像,我以前几乎不会在朋友面前展现自己的脆弱,想让大家都觉得我是情商特高的,特幸福的,特善良的。
这样真的很累。后来也应该是有受这个课的影响,慢慢改变了。(我记得当时看到他说这个,很感动。因为很触到我的痛点。)现在,我好像不怎么怕让朋友知道我有时的小阴暗和小脆弱了。大家都是平凡人。
我自己的感觉是,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更舒服,更自然了。
7. 多问正面的问题,正面的问题会引导人正向地思考。
你问的问题,经常会决定你往什么方向思考。如果我们只问消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么多人失败”,我们就没法看到很多成功的实例和可能性。如果我们只问“我的人际关系该怎样改善”,我们就无法看到现在已经拥有的美好的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多问积极的问题,我的她(他)有哪些优点,我拥有哪些美好的关系,我有哪些优点,什么对我有意义,什么能使我开心,我擅长什么。
@普元:
我以前对交朋友这件事有很强的执着。常常问自己“我的人际关系该怎样改善?” 好像总觉得朋友不够,人缘不够好,希望自己是全世界人缘最好的那一个。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求多往往难精,难久。
后来,可能也是意识到这一点。我很自然地没那么想和很多人交朋友。朋友确实应该是特别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
顺其自然不是不去维护。而是不去刻意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维护。
现在虽然没那么容易交到好朋友了,但是交到的,留在身边的,都是对我来说最好的。有时候朋友没在身边,也会常想想和朋友之前的美妙会面和交谈。
现在比较少想“我怎么才能和她(他)做朋友啊?”,比较多想“我现在拥有哪些好朋友呀?他们都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值得我学的地方?”
8. 遇到痛苦的事情,不要反复咀嚼你的痛苦。因为会越嚼越痛苦。
有些情况下,
写日记,把你面对的问题写进日记里是有益于你的。和亲密朋友谈谈,是有益于你的。但是如果钻牛角尖,一次又一次地思索这个问题,苦苦思索它,想解决它,通常会使它恶化。
有些情况下,
如果我们只是感受这股情绪,感受身体反应,反而会更好。呼吸,深呼吸。 放松反应,只需要三个深呼吸,研究表明,深呼吸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很大的放松效果。
@普元:
写日记对我来说超级管用!我用Day One这个电脑app记日记。我的日记经常前大半段是神经病式的咆哮体:“我靠!她怎么能这样!!”“气死我了!!!”“我要怎么办!!”“哎,好伤心啊,真的好伤心”。诸如此类的,我回头看都觉得自己很二。但是真的对发泄情绪很有效。
二来,和朋友亲人聊聊固然好,但是万一有些国家机密不能说,或者他们在忙,这时日记就是你的好帮手。它就是你的貔貅好朋友只进不出,尽管说。
每次我咆哮完,冷静了,就会在日记里分析一下事态,安慰一下自己,给自己谋划出路。所以每次写完日记,都觉得做了身心spa。
非常推荐!
9. 去了解自己是哪种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恢复和放松方式。
有些人天生是内向的人,他们可以表现得外向,但是通常经过一段时间表现得外向,比如做演讲,公众唱歌,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做内向的事,比如一对一的和人说话,或自己独处的时间会让他们觉得放松)。
同样,有些人是外向的人,有时他们需要做一些内向的事情,比如自己一个人复习。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做内向的事之后,他们需要恢复期(做外向的事情,比如和很多人聚会会让他们觉得放松)。
@普元:
我好像是内向型,但不是特别内向型。聚会对我来说不是非常非常累,但是相比起来,独处更轻松。你呢?
10. 锻炼:是刚需。
如果你早上去锻炼,那么一整天,你就能更好地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锻炼后你会更有创造力,工作也会更有效率。
经常锻炼的人,免疫力更强,不容易生病,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因为锻炼对缓解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所起的作用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
我们很多人上大学后,最先放弃的东西就是运动。包括我们考试周的时候,也是最先放弃运动。其实我们最不能放弃的就是运动,尤其在压力大的时候。
运动是一项投资。对现在和未来的投资。
关于如何克服障碍去锻炼:
1.分割目标:比如我先走路,宁可少也不要过多。逐步加强度。
2. 应用让你分心的事物:不管是音乐,还是电视,还是小孩子在周围跑来跑去,可以帮助减轻有些运动的枯燥感。
3. 找好的同伴:和有同样兴趣或需求的人一起锻炼会增加积极性,但是也有人就喜欢一个人锻炼。
没时间是拒绝运动的一大理由。克服没时间的方法,不能靠自律,自律是会用光的。要靠习惯,把运动变成像吃饭刷牙一样的习惯。那时候你就永远都觉得有时间运动了。(课中有具体说怎么养成习惯,内容有点难解释,我就省略了。)
@普元:
其实“锻炼对缓解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所起的作用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这句话对我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我自身实践下来,也确实感觉,有时候很烦躁的时候,跑它个大汗淋漓,或走它个几小时,突然就觉得没什么好烦的了。
音乐在健身时对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很佩服我爸这种不听音乐,干跑干走的人。
我现在的情况是,会给自己定任务,一星期必须运动三天。不管是哪种运动形式,不管是在家还是健身房还是室外。做完一天的任务,就在手账本上好好给自己记上一笔。
我妈妈已经运动10年了,一星期平均运动5-7天。现在运动对她来说,确实是和刷牙一样。可能比刷牙还重要一点。
好啦,以上就是我列出的10条对我非常受用的观点。
在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列出了20几点课中讲的我觉得很值得一写的观点。但因篇幅有限,我选了其中10点比较容易说明白的道理。
所以,这个课的信息量真的很大呢。
另外,我好喜欢这个讲课老师啊,Tal Ben-Shahar。觉得他好真实。确实验证了前面的一点,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完美而被喜欢,是因为真实而被喜欢。听他说自己的脆弱和他去克服的方式,给了我很多勇气。
在最后一节课他说,不要告诉我这个课有多棒, 要告诉我你做了哪些改变。听到对你受用的话,真的在生活中实践,这样我们才会一直从这个课中受益,否则,我们只是听的时候觉得很好,很快恢复到原始水平。
这个课我当时是在网易公开课上看的。可直接在百度里搜关键词“网易公开课 哈佛幸福课”就会出来链接。也可直接登录以下链接:
http://open.163.com/special/positivepsychology/
回头还想就课中着墨非常多的三个主题写三篇专题文章。一个是关于如何克服拖延症,一个是关于爱情保鲜的方法,一个是关于追求完美者和追求卓越者的区别,说说课里的观点,也谈谈我的感受。
此文为普元好物记原创,首发于公众号:普元好物记。
更多好物分享,糟物拔草,生活小记欢迎关注公众号:普元好物记(ID:puyuandajia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