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块听听”学习了吕布凡老师分享的关于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只1个小时,感觉没有讲开,但有几点干货,值得回顾和分享给简友们。
(一)原生家庭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心理学知识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原生家庭”就是这些年火起来的。成人的言谈举止不可能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是不可逆的。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生活的不幸福、心理有缺陷、事业不成功等100%地怪罪于原生家庭。我们分析、研究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成人行为模式的影响,不是为了给人们找一个怪罪的对象,不是为了提供怪罪的坚实理由(学术化的科学依据),而是:1)在知道原因的基础上寻找解决办法;2)避免将负面影响不自觉地传承下去,造成悲剧连续;3)探讨更好的孩子培养模式、方法和习惯。
(二)你讨厌妈宝,那不要自己又在培养新一代的妈宝
女人讨厌自己的老公是个妈宝,但她们却希望自己的儿子“听话”,好矛盾耶。这要求我们要学习换位思考:1)为什么你讨厌的人是别人喜欢的?作为妈宝出品人的妈妈,她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基于什么考虑把一个男人养成了妈宝?2)老公作为妈宝,已经让你伤心和悲愤,自己的儿子准备如何培养?新一代的妈宝吗?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很可能是不自觉的,他们的行为模式是他们父母在孩提时遗留下来,如无故打骂,当他们成年后也无故打骂自己的孩子,被无故打骂孩子又在继续着这一“习惯”。有一个年轻的母亲,来到心理咨询师前倾诉苦闷,她不想打孩子,但看到三岁大的儿子处处不听话,又忍不住呵斥,并动手打了孩子。谈话中了解到她的父亲也是喜欢用“武力”制止“吵闹中的孩子”,在她的记忆里,她害怕父亲扇过来的巴掌。
妈妈培养妈宝,不是说从一开始就确定好了这个目标,但因为儿子是她唯一的寄托和心灵慰藉,她需要的亲密无法从老公那里获得,转而全身心地贯注到儿子身上。儿子不愿意伤害妈妈,宁愿牺牲独立性,也要撑起妈妈最后的寄托,于是不自觉地成为了妈宝。
(三)不是自卑、害怕社交才是心理阴影
吕老师说,小孩子经常肠胃不好,多半是父母经济吵架。对于小孩子,他分清自己和父母的边界,看到父母吵架就感觉是自己的这一半对那一半吵架,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他想要逃跑,于是脑神经指挥肠胃停止消化,节约卡路里,不逃跑做好准备。长期以往,孩子的消化功能就变差。
有个女孩子,她是二胎,父母为了生她丢了工作,而父母为什么宁愿放弃工作也要生个二胎呢?第一胎是儿子,他们害怕年迈后儿子一个独立承担抚养责任,很辛苦,所以多出一个来分担。女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些的信息,她始终觉得自己不过是哥哥的后备。当成年后,父母双双患病,她小有成就,尽最大可能给父母提供好的医疗条件,但就是不愿意到医院去看望父母。每当走到医院门口时,她就禁不住伤心大哭。其实,是她心理无法接受自己是哥哥的备份这样的定位,她恨父母。尽管,理性告诉她,要理解父母,要原谅父母,可是潜意识里做不到。
之前看过武志红老师讲的一个案例,有个孩子刚转学没多久,然后就不愿意去学校,父母不敢怎么劝、诱、逼,他就是不愿意去学校,一到学校,肚子就疼痛不已,为此辗转四年,看了各大医院的胃科医生。最后,在心理咨询师的治疗下,才知道,孩子不愿意去学校,是因为数学老师辱骂他,回家反映后父母不当回事,还说要听老师的话。给这个小孩造成了内心恐惧,他无法抗拒父母强硬带他去学校,他只好通过肚子痛来逃避,实际上他的肠胃非常健康。
(四)当好父母的角色,不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
人在所有动物里边的成长周期是最长的,刚出生时也是最脆弱的。婴儿渴望爱和安全,害怕被抛弃和被拒绝。对于8岁前的小孩,父母就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全部和他们的权威,孩子会给予完全的信任和服从。当他遇到害怕的事情时,他会回过头来看父母希望得到支持、帮助,甚至跑过来抱着父母的大腿,如果这里父母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你太没用了”,小孩就会无助和恐惧,多几次便留下心理创伤。面对这样的情形,父母应该抱起他,先让他感到安全和温暖,然后再耐心地告诉他其实是不用害怕的。
再如,小孩子是分不清什么是危险的行为,像爬桌子、爬树,只有等摔下来,疼了他知道哭。好运、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非常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对于一些带有危险的行为,父母如果一味地阻止,那孩子就可能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到了成年,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父母反而怪孩子怎么没有面对问题的勇敢精神。但这恰恰是父母赐予的。因此有句俗话是这样讲的,“小时闹心,大了放心;小时少操心,大了多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