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明明看过很多文章和书籍,却记不起文章、书籍讲的什么内容;
明明听了很多音频、上了很多网课,可是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提升。
为什么呢?无论是阅读文章还是书籍,听音频还是上网课,都是在输入内容,并没有真正地经过思考将知识消化,信息与信息之间都是零散的点,并没有形成一张网络。
人的大脑是懒惰的,更喜欢输入,不喜欢思考;但是思考比输入更重要。
如何改变现状呢?本篇文章为你揭晓答案。
01
为什么要学会思考?
既然思考很辛苦,那为什么还要思考?
成甲在《好好思考》里提到,他在和百度最年轻的前副总裁李靖交流发现,很多人学习时是漫无目的的,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而他极为重视剖析和界定问题的本质。在讨论问题时,他的口头禅就是:“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他习惯于不断思考一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寻求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正是因为李靖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本质,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点对面的,他每次不是只解决一个具象问题,而是在解决一类问题,所以他的成长是呈指数级别的;这就是他年纪轻轻就能够当上百度副总裁的本质原因。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总是埋头做很多事,而在做事之后有时候却来不及思考。若碰到问题,解决的时候大多是是点对点的,不懂得去探究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思考问题的本质,所以总体成长缓慢。
殊不知只有在思考时,大脑才会调动一切资源处理接收到的信息,从「浅度理解」变成「深度加工」。而且,大脑越是在一件事情上花功夫,对它的印象越深刻,掌握程度也越好。
02
思考,人脑思维的探索能力
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
而思维是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大家都知道思考是由大脑工作的,我们先来看下大脑的结构。
人类的大脑可以区分为三个部分:脑核(Central Core)、脑缘系统(Limbic System)、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脑核部分是掌管人类日常基本生活的处理,包括呼吸、心跳、觉醒、运动、睡眠、平衡、早期感觉系统等。
脑缘系统是负责行动、情绪、记忆处理等功能,另外,它还负责体温、血压、血糖以及其它居家活动等。
大脑皮质则负责人脑较高级的认知和情绪功能,它区分为两个主要大块----左大脑和右大脑,各大块均包含四个部分----额叶脑(Frontal Lobe)、顶叶脑(Parietal Lobe)、枕叶脑(Occipital Lobe)、颞叶脑(Temporal Lobe)。
各部分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思考时,主要依赖大脑的两个区域:「长期记忆区」和「工作记忆区」。
长期记忆区:存储区域,存储着大量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
工作记忆区:主要是意识和思考区,做的是加工工作;
前面提到大脑是懒惰的,一般大脑为了避免思考耗费精力,遇到问题的时候,大脑首先启动的是记忆,而不是思考。大多数问题会先调用「长期记忆区」里的经验,这样效率也会更高,但是长此以往,「长期记忆区」不更新,也会犯经验主义错误。
所以,我们平时也需要调动「工作记忆区」,经过深度思考过的东西,记住了就放到「长期记忆区」,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没有经过思考的东西,一般会放在短期记忆区,时间久了,就容易忘记。
当然,思考时,大脑运作时非常复杂的,上述主要通过两个区域简单作了阐述。
03
如何提高思考力?
第二部分,提到思考时,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是不是感觉大脑的工作方式和电脑非常接近,「长期记忆区」就像「硬盘」,「工作记忆区」就像「内存」,「神经中枢」就像「CPU」。
思考的过程,有点像玩积木,决定思考质量的一个是你有的积木数量和种类,一个是拼接的技巧和创意。
什么是思考力?如何提高思考力?
思考力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物理上,力具备三个重要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思考力也离不开这三个基本要素,但是思考力是一种人脑更多元化的一种作用力。如何来提高这种作用力,可以总结四个步骤:
第一步:增加知识量和信息量
思考的基础是知识量和信息量。
增加知识量和信息量,就是增加积木数量和种类。
当你的大脑没有什么可连接的时候,就会呈现一片空白;你甚至连问题都看不懂,更谈不上思考了。
提高思考力的的第一步,就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足够的知识量可以连接,拥有思考的基石。
那么,如何增加知识量和信息量呢?
那就在于平时的积累,我们每天都在输入,你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输入,如果碰到你不了解的概念、事情时,可以立马想办法去理解、弄清楚。
第二步:提高连接强度
连接强度,指熟悉程度,就像用积木搭出一个房子,首先想到需要用哪些积木,而不需要在一大堆积木里,一个个去找,一次次尝试;这样花费的时间就比较长。
为什么有些人,当向他发出一个问题时,他的答案几乎可以马上脱口而出?
并不是他有多聪明,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个问题所需要用到的这些知识已经成为了条件反射级的连接强度。他会根据你的问题,把瞬间出现在大脑里的解决方案说出来而已,根本用不到思考。
那么,如何提高与知识的连接强度呢?
1、建立初次连接
学习的过程是连接,而不是记忆。
当你学习了一个新概念、新方法,让它和你的旧知识发生连接,用旧知识来理解这个新概念,让这个新概念连接「长期记忆区」的旧知识和信息。
比如,上面提到的「长期记忆区」和「工作记忆区」就像电脑的「硬盘」和「内存」。
我们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其他知识来理解它,这样将不相关的知识连接一下,更容易理解了。
2、重复、再重复,形成条件反射的连接
狗狗听到铃铛就流口水,并不是马上就能学会,而是铃铛和狗粮同时出现成千上百次后,他们两者之间的连接才会被逐渐增强,最终变成条件反射。
知识也是一样,经常用到某个知识,就会切实改变大脑中神经细胞彼此的连接强度,当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呈现出条件反射级的连接。
比如开车,向右转,要先打右转向灯,同时松离合,换挡,方向盘右打,踩油门,老司机这个过程时候不需要思考的。
第三步:增强知识的结构性
当你碰到某个知识,会想到其他一类的知识和信息,甚至一整套完整的方案,大大提高了思考效率,这就是知识的结构性。
比如:
提到需求,会想到: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有什么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
提到营销,会想到:产品、价格、渠道、推广模型;认知顾客价值、创造顾客价值、交付客户价值、传播客户价值模型;
提到运营,会想到:拉新、转化、活跃、留存、营收、自增长模型;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运营推广、数据运营模型。
就像积木搭房子,不需要一个个寻找积木,直接拿出拼成一个房子即可。
第四步:提高梳理知识能力
前面两步也可以说是对知识的一种梳理,连接知识、结构化知识,最后一步主要是对信息和知识进一步的整理。
比如:搭积木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随意搭配
拿着积木,随意排列组合,没什么规则,根据自己的喜好,想怎么搭就怎么搭。
面对问题,冒出很多知识和信息,你把他们随意的组合,就能产生一些不错的想法和建议。这种方式,也是要建立在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上,所以前面三个步骤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种方式:按套路搭配
用积木搭一个房子,搭一辆小汽车,可以按照说明书上步骤来;搭建的目标,有一定规则和秩序。
在思考方法中,也有组合这些知识各种套路说明书,即我们所所说的方法论,比如:
《刻意练习》里提到MECE法则(Mutually Exclusive不重、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不漏)、SCQA结构化表达(Situation情景、Complication冲突、Question疑问、Answer回答)、STAR原则(Situation背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Result结果)等。
总结一下:大脑不喜欢思考,它更喜欢用记忆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思考,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我们需要不断训练自己去思考;提高思考力的四个步骤:增加知识量和信息量、提高各知识和信息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知识的结构性、提高知识梳理能力,最终形成方法论,进一步的创新。
找到合适的路径,提高思考力并不难。
以上方法可供大家借鉴,当然也有很多书籍讲到思考的方法,比如《六顶思考帽》,通过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指引不同方向的思考,这是企业和个人最高效的思考方法。它里面提到思考最大的敌人是复杂性,因为复杂会导致混乱,当思考过程清晰简单,它本身就很愉快,也更有效。
但是可能还是有些人觉得很难做到以上四个步骤,我自己找到比较行之有效的实际方法就是写作,不断输入,为思考提供基础,通过写作,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思考练习。
以上,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