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援引《新约·马太福音》,把这种现象叫作“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没有谁和谁的差距是一天之间就形成的,每一个周末、每一天乃至每一个小时的不同选择,才会最终让人与人之间出现鸿沟。
无需以豪情壮志开始,亦无需洪荒之力的加持,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某个时刻、某个机遇而达成的。并不是机会降临于他,而是他已经磨剑太久,才得以改变那个本来平凡无奇的时刻。
每当我想要开口抱怨时,总会想起这句反问:那你要怎么办呢?
要忍,要争,要走出泥潭,还是要落荒而逃?
与其对别人用心,不如对自己用力。
改变自己总是痛的,但这痛,远比麻木值得。
人越是在困境中,越不能让自己看上去太落魄太惨。弱者固然让人同情,但只有当别人知道你还想着要爬起来时,才会伸出手去帮忙。
这世界对谁都不仁慈,可你知道它什么时候才是最残酷的吗?不是在一个人手无缚鸡之力之时,也不是在他穷困潦倒之时,更不是在他被命运的洪流冲得东倒西歪之时。而是在他习惯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咎于自己的弱小却又安于现状,只会推诿抱怨,却无力改变和摆脱困境的时候。
生活顺遂一切如意的时候,谁不会扮演好人呢?无论是刻意将自己伪装得温柔美好,还是抱着锦上添花的念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都乐于装扮出一副善良宽容的模样。
可最考验人性的,偏不是人在顺境中所展现出来的面貌,而是看一个人失意之时,会如何安放他的善良。
在可以随意发泄的时候懂得克制,在恶念一闪的时候坚守善良,是为很好的修养。
好好说话,认真倾听,冷静但不冷漠,温和但不懦弱,坚定但不强硬。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中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抱怨和指责最为简单,但那些去解决问题的人,才最可贵。
这世间还有太多的不完美,但它总会因为一些人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柔软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