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在床上爬,我想去尿尿,就叫姐姐帮忙看一下老二。
去完厕所回来,姐姐吃惊的说,你儿子扶着墙站起来了!
我说,他其实早就会扶着东西站起来了。大概半个月前就会咯。
其实这没有什么,老大七个月多一点就会扶着沙发走好几米了。
翻查朋友圈,发现老大在八个月不到的时候,别说扶着沙发走,已经是自己爬着上窗口上的栏杆了。
记得当时老大我是小心谨慎的督促着他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育。于是他六个月就满地爬,七个月扶着沙发走,八个月往上爬了。
当时我心里当然是充满骄傲和自豪的。但我没有告诉任何人,伴随着的是焦虑和不安。
我恨不得育儿手册上对于动作的发育能精确到日,并把“及时”培养出精细动作和大动作的妈妈名字印在书上赞扬歌颂。那么我就是妈妈们的偶像,我儿子就是优秀婴儿的代表了。
我每天都盯着孩子,你怎么还不爬?你怎么还爬不快?你会撕纸巾了吗?你会对我特定的语言作出回应了吗?
那时候日子都是度日如年。
我是一个表面功夫做十足的人。表面功夫包括“看起来放松”。我跟谁都嘻嘻哈哈说哎呀随便他啦,他爱怎样怎样。事实上我掐着日子计算他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拿小东西的时间,准不准,晚了还是早了,晚了不行,一定要早,于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我推着他小小的腿练习爬行,抓着他迷你手指学抓拿。我爱他,但我更爱他比同月龄的孩子早走一步。但太早也不行,不能太早走路,不然对骨头发育不好。我禁止任何人在他一岁前扶着他走路,如果他有任何想自己走路的意愿,我会抱着他制止他的动作。太早了,怎么可以这样呢!
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我坚持着我的“科学育儿”法,尤其是在喂养上,坚持母乳,半岁前不喝水,母乳期间不加奶粉。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同时我还对抗着长辈们各种传统育儿法,导致我育儿的环境比较孤立,长辈也一直以“孩子太瘦”来给我施压力。
这样,我觉得唯一能对抗长辈的就是儿子的“优秀”了,尤其是活动方面。果不其然,比起米其林宝宝,在生长曲线50%位置的儿子动作更灵敏,活动更敏捷,他的好动成了我的骄傲和自信的来源。
但我犯了一个错误。育儿不是比赛,不是考试,我把孩子的进步当成我自信的筹码,同时也把他的一些不足当成了我的心头刺,失望,着急,另一边长辈的压力一点都没少。
现在想回来,我当时是怎么熬过来了?
现在,大儿子三岁了。他一岁以内的各种大动作小动作的优势却没有很好的表现在他三岁以后的活动力里。他该懒还是懒,该摔还是摔,该慢还是慢。
尽管他比很多同月龄的孩子高,也比较活泼,但没有我想象中惊天地泣鬼神的高度。还好我已经度过了那个时期,我也知道比起教科书的标准,孩子对活动和学习保持热情和喜爱,才是后劲的来源。
反观老二,我也没有天天逼着他练习翻身,爬行,他会爬自然会爬,他会坐自然会做,他想撕纸巾就撕,想咬东西就尽量咬干净一点的东西。他比哥哥晚爬行,爬的动作不是很标准,八个月的时候拿几个枕头把他围起来他就爬不出来,到目前还不是很会扶着桌子走。但我一点也不担心了,觉得嘛,该会的时候,就会了。同时,我也会比带老大的时候更多地花痴状对老二说:哎呀~宝贝~你真棒~真~可~爱~❤️
长辈依然对我的育儿方法有意见,但大概有健康活泼的老大作为例子,牢骚也少给我说了。不过说实话,就算是有意见,我也做到当耳边风了。是啊,儿子是我的,人生是他的,意见是多样的,我能做的,也就只有意见接受,态度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