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材质是什么
所有艺术家都能亲手摆弄其艺术的原材料——唯有作家例外。
语言,仅仅是故事讲述的一种媒介,事实上还是多种媒介之一。在故事的心脏跳动的,是比纯粹的言语更为深奧的东西。
如何塑造好主人公
无论故事的主人公是单一、多重还是复合,无论其人物塑造特征如何,所有的主人公都具有某种标志性特质,而其中的首要特质便是意志力。
主人公是一个具有意志力的人物。
其他人物也许冥顽不化,甚至麻木不仁,但主人公必须是一个具有意志力的人。
其意志力必须足以在冲突中支撑其欲望,并最后采取行动来创造出意义重大且同时不可逆转的变化。
主人公必须具有自觉的欲望。
无论內在或外在,主人公知道他想要什么,而且对许多人物来说,一个简单、明了、自觉的欲望便已足够。
主人公还可以有一个自相矛盾的不自觉欲望。
最令人难忘、痴迷的人物往往不仅只有一个自觉的欲望,还会有一个不自觉的欲望。
如果一个人物的潜意识欲望碰巧即是他所明确追寻的东西,那么这个潜意识欲望的设置便毫无意义。
主人公有能力令人信服地追求其欲望对象。人物的欲望必须是现实的,足以让观众相信,他有能力做到正在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具有欲望的机会。
主人公必须至少有一次机会达成欲望。观众绝不会有耐心奉陪一个不可能实现其欲望的主人公。
主人公有意志和能力追求其自觉和/或不自觉的欲望,一直到线索的终点,一直到背景和类型所确立的人类极限。
故事必须构建出一个最后动作,让观众无从想象出另一个更好的可能。
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则可有可无。移情是指“像我”。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观众发现了某种共通的人性。
鸿沟
故事产生于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交接之地。
当客观必然与人物的或然性感觉发生矛盾时,虚构的现实里会突然裂开一道鸿沟。这一鸿沟便是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撞击点,是预期和结果之间的差异,是人物在采取行动之前心目中的世界和他在行动中发现的真理之间的差别。
一旦现实裂开这一鸿沟,人物便会以其意志力和能力,感觉到或意识到,他不可能以一种最小的保守方式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必须重整旗鼓,奋力越过这一鸿沟,然后采取第二个行动。
下一个行动是人物在刚开始时不愿意采取的,不仅因为这一行动要求更强的意志力,迫使他更深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且最重要的是,第二个行动将使他面临风险。他现在就得去承受有所得便有所失的风险。
鸿沟是故事的材质与能源。
故事的材质是鸿沟,是一个人采取行动时,期望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裂开的鸿沟;是期望和结果之间、或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断层。要构建一个场景,我们应该不断地撬开现实中的这些裂隙。
故事的能源何在,答案也是一样的:鸿沟。观众移情于人物,设身处地地去追寻他的欲望。观众对世界的期望基本上等同于人物对世界的期望。当鸿沟在人物面前裂开时,也同样会在观众面前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