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对于三年前或者说一年前的我而言,是遥远而恐怖的词汇,那时的我对于这两个字的解释太过苍白无力,“学习”,“压力”,“考大学”,“拼命”,“痛苦”……一系列艰难困苦的词语都可以用来解释这个词语。
但当我只有13天二模,还有48天高考的时候,当我面对堆积成山的一模卷子的时候,当我的笔尖在纸上从未停歇它的飞舞的时候,就这个晚上,心烦意乱,突然而来莫名的伤感,有想哭的感觉。
我想我可能有些明白,“高三”对于我的意义了。高三必然是痛苦,艰辛的一年,但痛苦不止在永远没有尽头的学习,刷题,更在于对心里的磨难。是梦想之于现实的落差,是当自己的期盼一点点落空,当所有的努力没有回报,你是否还能继续坚持,在最后的不到五十天里,你是否还能坚持,执着,不放弃?每次考试结束,看着成绩单上总是差强人意的分数,看着楼道里张贴着的各大高校的明信片,差距依然那么大,似乎在无情的嘲笑你的努力是毫无意义,你的水平就是这样的,你永远在原地踏步。曾经的年级大会上,老师跟我们讲,高三的价值是帮助你成熟,是在你为了目标奋力拼搏,拼死学习之后,依然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的豁达,释然,是你如何处理一次次的失望所带来的压力,当你真的坚持努力之后,才能正视这段青春,真正的无悔。
作为一个北京的高三考生,被吐槽轻松是最常听到的。我无意辩论北京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占尽了便宜,但是对于北京中心城区的孩子而言,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高三也就更轻松一些,或者说对于成绩有可以轻视一些的资本。
对我而言,高考几乎一次浴火的过程,至于是否能够涅槃重生,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每天六点准时起床,在路上背书,七点到校,开始早读,上午四节或者五节课,四十五分钟一节,下午两到三节课后还安排有考试。听课对于很多大人而言,被看做是非常轻松的事情,但是我想说,上课真的是极其痛苦。学生,在课堂其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不仅要很紧老师的思路,还要自己思考内化,保持四十五分钟集中注意力,然后记好笔记,时常复习,到了高三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是要坐在座位上坐一天,除了课间去上卫生间或者去接水,以及中午去问题,基本没有其他的活动了,因为我们的教室在四楼,所以爬楼梯已经成为最大的运动量了。
这是所有高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的痛苦,但在我想有些乐趣是很多人看不到的。一是在学习中的乐趣,一是老师和同学之间,一是同学和同学之间,都是无比美好。
当你发现自己一天都放下手机,卷子,笔记本上都是慢慢的笔记,当你发现你完成了今晚的所有任务,当你脑子里的知识慢慢越积越多,真的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似乎到了人生最高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一种满足感和傲气似的。相反,每天订下宏伟的目标,然后开始一边学习一边看手机,写十分钟,玩半个小时,这样的晚上才是常态,最后只能在懊悔,悔恨之中爬上床。
高三一年,老师是最应该感谢的人,从古至今赞美老师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我想高三的老师是真的值得尊敬,值得铭记于心。他们是真的指路明灯,在每次考试之前给你充分的练习,告诉你合理的建议,每个阶段,都会为你规划安排好,不需要你操心该练点什么,他们总有最完善的方案。他们永远精神饱满的等待你的问题,总是耐心专心地为你解答,总会乐意开导你的小情绪,最懂得你的痛苦悲伤和难过。只有一年的磨合,和今年的冲刺,老师早已成为我们的将军,为了一个共同的敌人,不吝惜所有,将毕生的功力传授于我们,陪我们十年寒窗苦读,只待金榜题名。我们早已经在不断地磨砺中熟悉对方,熟悉语文老师nl不分的口音,熟悉地理老师的冷笑话,熟悉英语老师半中文半英文的讲话风格,熟悉政治老师的一口京腔,熟悉历史老师的浑厚响亮的声音……每每想起这些,总会忍不住笑出来,这些就像密码一样,只有同一个班的我们才有的共同密码。我想毕业后也会记得地理老师长得圆圆的,像天线宝宝,说话萌萌的,总嗯嗯啊啊的,她曾经和我们说,只希望我们以后得生活能快乐,不需要多么好的大学,只要生活得幸福就行了……
现在已经不能想“毕业”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分班之后难以融入这个班级,到现在生活得如鱼得水。虽然没有一个最要好的闺蜜,虽然不知道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之后还能不能记得对方,但是这种风雨同舟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我们就像一个战壕的兄弟,每个中午班级能自动的安静下来,没有老师监考的考试也能安静地让老师惊诧,在这种安静中,我感悟到一中力量,推着我埋头书桌,我周围的同学在默默无言地传递的能量,分享梦想的力量。可能真的如题,是我的矫情,但我愿意相信这种感觉,是一个集体同时走向同一个方向是,作为个体的归属感,很舒服。
高三的生活很艰辛,同时也很精彩。一起哭一起笑的校园生活即将结束,如今的单纯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
最后的48天,祝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