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不聊一月成名,来聊聊如何做个写作者(之一) - 简书
准备篇
1. 如何积累灵感
我曾经无比羡慕那些可以日更一篇,好几个月不停更,灵感爆棚的人。也曾经无数次感慨过自己的生活太过单调,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子太过狭小导致经历不够多彩,并一直以之为借口,每每偷懒不想更文的时候都这样劝慰自己:“反正生活中也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不是吗?”
直到读到《开发故事创意》中这样的一段话:
如果你已经到了十来岁的年纪,你几乎已经会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看到了一遍---至少是看到了生活的一个镜像。你已经直接或者间接的体会到了这一切,爱,恨,失败,胜利,被逐出伊甸园,死亡等等。一个年轻人缺乏的并不是经历,而是如何去辨别,珍视,塑造这些经历。
试着用一段话回忆一下你的昨天,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有没有看到哪怕是一处之前没有留意过的新鲜事,有没有哪怕一件好玩的事情。当你很努力的去想的时候,你就会逼着自己发现。
类似“他笑的时候也显得很悲伤哎”的视觉片段,单个拿出来看的确是无意义的,可是当这样的片段积累到足够多,它便会自动联系成一幅完整的镜像,为你提供写作的素材。
多萝西娅.布兰德给出的建议是:每天至少有十分钟的时间,让自己像个幼童一样的观察生活,对一切已知报以探索,对一切未知报以好奇,不带观点的去观察身边的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从而不断积累来自生活中的灵感。
除过观察生活,积累灵感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阅读。
想要开始写作,必须要学会阅读,
想要能够持续写,写得好,阅读就必须要大量,才能将各类不同的信息从单纯的积累到化为己用。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特意去翻看了周冲公号里的推文,每一篇,都至少会有两个以上的信息叠加,或者是引言,或者是理论,或者是某个实验的结果,或者是某个电影的总结。
凭借阅读量撑起的多点辅证结构,才能让一篇文章看上去立体又有趣。而不是只靠情绪上的渲染或是语言上的讨巧来吸引读者。
想要成为一个70分的写作者,就一定要去看90分的东西。很大量很认真的去看,只有看清差距,才会有进步的可能。
有关如何读书,请参考不会读书,阅读量再大也救不了你 - 简书。
2. 如何梳理素材
要说每个人手机/电脑中一定有样共有的东西,那一定是我们无比臃肿的文件夹。
看到一篇文章不错,收藏。
看到某个书单不错,收藏。
看到某句话好有道理啊,收藏。
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作为一个坐拥几十G电子书的重度囤积欲患者,我自问十分了解占有的快感,好像你只要轻轻点了收藏,这些知识就会为你所有,一点一身轻,一天抛脑后。
等轮到自己动笔的时候,还是两眼一抹黑,充其量能想起一个微弱的轮廓,“这个锚定偏差理论..我好像在哪儿见过。”
在网络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我们极其有限的注意力。我有一位朋友曾经立志每天要读至少五万字的内容,整本书也好,碎片化也好,连吃饭都不忘记放下手机,开着车都要抽空刷新一下果壳。可是,也没有什么然后啊。他比我们更深的陷进信息的泥潭中,在A说B说C说DEFG中不得不放弃自己宏伟的阅读目标。
英国的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
当信息通过感官进入大脑的时候,就如同散乱的雨滴砸在了沙滩上。每一点信息都会在人类大脑上留下一个“印记”,这个印记就如同雨滴在沙滩上冲击出来的凹痕。当某一个雨滴落在前一个雨滴冲击出来的凹痕旁边时,它会流向第一滴雨水冲出的凹痕,它的这种流向也会强化第一滴雨水的痕迹。
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知识并接受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都在构造我们的大脑,而那些“沟”即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些“沟”是我们通过学习先前验证的知识构造出来的,比如定理、公式、常识等,但更多的“沟”是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那些自发形成的“沟”会逐渐成为你的“经验”。
如何将接收到的信息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储存进它相应的“沟”内以便随时调用呢?
《开发故事创意》一书中有一个以游戏形式练习分类的方法,叫做CLOSAT:
当然,你还可以将某个字母替换成为自己偏好的分类,比如将Theme(主题)换成Theory(理论)等等。
采用什么样的分类方法并不重要,只要你有分类的习惯,并且会对自己整理好的内容进行定期的回顾,总结,删改和引申,才能逐渐将信息收为己用,而不仅仅停留在“好像听过”而已。
3. 如何养成写作的习惯
为微信后台收到读者的留言问我,“我很想开始写作,可是家里是在太吵了,出去咖啡厅,图书馆的话又要花时间习惯环境而且也不方便带着自己的文件夹,我不是不想写,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太吵,太热,太冷,太寂寞,太无聊,时间不够,电影太好看,睡懒觉太美好。
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说过这样一段大实话:
你写作用的书房不必非要以花花公子推崇的派头装修,你也不需要一张早期美国式样的拉盖书桌来摆放写作工具。地方不妨简陋,并且只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扇你甘心关上的门。
不想写的人总有千千万万个理由,而对于想写的人,只要这一个就足够。
相信每个持续写过一段时间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灵感这东西并不是什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它最为傲娇,有时候你坐在书桌前苦思冥想几个小时,它不来,你刚刚站起身起洗澡,它就像喷泉一样的开始爆棚。
除过这个让人束手无策的东西,捣乱的还有我们“拖延”的潜意识。
拿起笔之前,是需要喝杯咖啡的吧,最好还能冲个澡,在翻几页书找找感觉。等你做完所有的仪式,便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
战胜拖延的潜意识是需要很多意志力的,很多时候当你最终说服自己坐下来,拿起笔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精疲力尽灵感枯竭。
而养成写作的习惯,则有助于我们将更多的精力节省出来,用以召唤灵感的缪斯。
尽量在固定的时间段写作,尽量不要频繁的更换场所和环境,尽量保持写作环境的简单,尽量关掉微信QQ微博,或者至少把手机放远一些。不需要太久,久到让自己为难或者痛苦,一到两个小时就足够了,但是,请一定要坚持下来。
当你的灵感也习惯了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环境和节奏,它就开始从一个害羞怕人的小猫咪变成一只忠实的猎狗,每当你坐下,拿起笔,它就会出现在你身旁。
无论是否有充足的论据,是否有完美的细节,都不要停下来,不要让你“分析者”,“故事讲述者”和“评论者”的角色打断你的灵感。永远不要期盼初稿或大纲是完美的,你所能做的,只是在灵感终于应邀到来的时候抓住它,将它完整真实的记录下来。
至于如何为它上妆,那是接下来的事。
下篇预告:实战篇
什么才是好文章
如何写出好文章
为什么你应该为自己选择一个写作平台
本文参考书目:
《开发故事与创意》【美】迈克尔·拉毕格
《成为作家》【美】多萝西娅·布兰德
《写作这回事》【美】斯蒂芬·金
《这才是思维》【英】 爱德华·德博诺
《成功,动机与目标》【美】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