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二十四:开始投资活动的条件是什么
不少人有这样的借口——“自己没多少资金用于投资”,他们想着“等到资金足够大”的时候才进行投资,而没有想过其实开始投资活动的条件——“投资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在金额非常小的时候(1美元)就可以积累习得的。在“资本”那一篇曾经说过,构成资本的要素是“金额”、“时限”和“投资智慧”。
假设进行投资后,我们会发现真正影响到投资的并不是金额大小(人们往往强调金额大小),而是金额的回报比值(具体可回看“资本”文章)。由于“时限”是足够长期,那么这一要素大家都是公平的。而大部分人往往忽略掉的最重要的是“投资智慧”。大部分人由于金额这一个要素就吓在门外,始终不敢踏进开始那一步。而投资智慧是我们在实践中得来的“避险经验”。那意味着“投资智慧”这一道大家都是从零开始。只是“投资智慧”的路程远近,更多是看你什么时候开始跑,是否持续地跑而已。
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不懂得投资,所以等我学会一些投资知识之后再进入投资市场。 ”然而我们误解了“投资智慧”,我们常认为“知识”和“道理”就是“智慧”。“学习知识和道理”的确是一种刚需。我们留意我们身边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将获得知识的刚需美其名“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提升能力,而更多只是“刷认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刷认知”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前者更多是付诸行动,而后者是“思想的巨人”。之所以会出现更多人选择刷认知,是因为刷认知很容易,刷了之后就认为自己“学会了”,因为这种刷认知符合了现代人的焦虑不安的情绪,可以马上得到快感。而提升能力的投入实践意味着反馈迟钝和给来的可能是失败。在城市的人们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线上课程和阅读书籍等等,只是“获取知识”,而真正获取能力是“实践”。有些人在一年的回顾当中,非常惊讶自己参加了不少培训,然而真正给自己带来行为的改变的寥寥可数,甚至没有。“刷认知”行为以为可提升自己能力,其实更多是恶性循环,让自己在“快感”中不能自拔。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而来,这才会真正地解决自己成长的刚需。
投资智慧不仅仅是知识和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经验和实践后的反馈所带给自己的感悟。我们每每学到一些书本或大牛教会的知识和道理,这些知识和道理是多么地正确,当时的自己听得“津津有味”。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就那么几周时间),突然回顾,会发现自己完全不懂。这正是我们仅仅听过,刷新了认知,没有真实地进行实践。投资智慧或能力是通过实践进行积累和打磨才能正真地获得,这才会使这些智慧和能力更加牢固和更有深度。
突然想到罗辑思维2016年的跨年演讲,他们想做成“中国最好的知识服务商”,他们所说的占领新认知,其实是用“视觉锤”的原理将罗辑思维的“中国最好的知识服务商”这个“钉子”锤进大众的大脑。他们强调的是,你不懂什么我就教你什么。有这么好的服务提供商,我相信我们获取知识的需求和成长的需求将会非常方便地得到满足。但,我们不得不警惕的是,我们不能误解罗胖他们的意思,即我们必须要避免陷入“仅仅进行认知升级 ”、“成为思想的巨人,而在行动和实践中仅仅是矮子”。新知识和新认知仅仅只能带给我们的只是知识,而不可能是能力,甚至更不可能是才干或智慧。能力是通过实践过才能获得,而才干和智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打磨(无数次实践)才能真正习得。
如果按照罗辑思维2016年的跨年演讲的观点,他们表达的方式比较隐晦,比较迎合大众“快速得到知识”的需求,不断强调干货、马上能够得到的概念。我在此将这样的“容易得到的知识”、“快速得到的知识”称为“快知识”,这种“快知识”非常容易获得,但同样地,不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也是非常快失去和忘记。
但如果你稍微留心一点就会发现,罗辑思维得到APP在售的“知识”或“干货”,竟然没有一项是理工科或者有较深的学术功底的技能。我认为除了产品定位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理工科或较深的学术功底的技能知识比较难以迎合大众“马上习得”的需求,毕竟这些技能知识较难习得。
当然,罗胖在演讲中用另外一条路径来解释——人工智能,即人工智能可以解决这些需要较深学术功底或者理工科的时间积累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在罗辑思维所强调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我们再次回到投资,假设我们现在拥有10万(甚至100万),金额已经对一部分人来说是足够大了,但思考一下,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来支配这笔资本吗?是否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这么大的资本?可能我们仅仅只是去进行货币基金投资,而其他方面的投资都不敢去做?所以金额往往并不是我们开始投资活动的条件,真正的条件是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获得经验等这些背后的投资智慧。
同样地,如果用在投资自己的成长方面,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呢?哪怕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仅仅15分钟,每天持续这样学习和实践,是否终有一天我们都会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