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饰文化比较
服饰是一种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它同时还是一种“语言”,它以一种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变迁。作为各国文化代表之一的服饰文化,中西方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的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巨大影响。儒家思想追求人际和谐,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根本思想,讲究“中正”,“正衣冠”,对应的服饰空间以对称为美,以中央为尊贵,强调以冠、衣为中心的身体上部空间。以汉服为例,对等级和礼的重视贯穿着整个汉服的发展,体现在服装形制——上服下裳制,深衣制,儒裙制,配色装饰——以青,白,赤,黄,黑五种颜色作为正色,和着装礼仪等方面。服饰的不同部位又象征着天地人,一年四季,十二月等,体现出天地人统一的思想追求等等。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而道家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则在“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上。道教认为纯自然状态才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那么服饰也应该顺应自然,趋向自然,融入自然。它主张不贵五色,不好文饰。造型上,推崇简约,质朴的风格,减掉多余繁琐的装饰。总的来说,儒家思想使得服饰文化趋于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道家思想又突出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中国的服饰渐渐形成了洒脱飘逸,端庄高雅的风格。
与中国不同,西方文明的特征是民主科学,相比于中国服饰文化倾向于精神人格美的特点,西方服饰文化的内核是突出人体美。其次是服饰穿着的的功能性,合理性。他们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饰要能更好的表现和反映着装者的形体美,西方的穿着观念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表现和反映着装者人体的特征,用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表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重视。
在服装图案、外形、色彩方面,中西方服饰也有着各种差异。图案方面,中西服饰对图案的选择五花八门,中式服装对图案的选择向来喜欢用牡丹,祥云,龙凤这类吉祥的图案,以此来表示美好的祝愿,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西方的服饰图案以各色花草图案居多,华丽且变化多样。在外形方面,中国传统服饰的外形强调纵向的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得着装人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身材矮小身材的弥补,在感官上产生错觉,从而达到较为和谐完美的比例。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的感觉,采用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子,庞大的裙子和重叠的花边,服装整体呈现出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这样的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个性突出,高大身材的特点相适应。色彩方面,对服饰色彩的选择,往往也能印证一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黑色被古人认为是支配天地万物的色彩,夏商周时的天子的冕服即为黑色。后来又有“青,赤,黑,白,黄”五色之说,被称为正色。而在西方,对色彩的选用受宗教的影响,喜好纯洁的白色,和高贵的紫色。后来受文艺复兴后服饰奢华的影响,明亮的色彩备受青睐。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服饰文化总是能够鲜明地体现出各个国家在不同时代的特点,民族的特色。不过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各种文化不断交融,服饰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融合。中国服饰在努力同世界接轨,在接收各国养分的同时,走出一条时尚又不失民族特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