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ave never seen the night. I have never seen the stars. I have never seen spring, fall, or winter. I was born as the Braking Era ended, just as the Earth stopped turning.”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将看不到星星,看不到月亮,分不清黑夜,也分不清白天,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漆黑、混沌、俨然一片废墟的城市之下,仓皇的,迷茫的,不知所措的过着不敢奢求的生活,这个地方叫做地下城。
可我想问地下城是什么?是全球几十亿人民的庇护所?是我们别无去处只能在此寄托生死的安身之处?亦或许,它是人类暂时休整的基地,是所有地球保卫者拼死前进的源动力。可我觉得它不真实,一点都不真实,我们自以为造就了像原来一样的城市,集市仍然喧哗,春节依旧热闹,可它不是家啊!打开地下城的通道,北京和上海被冰雪覆盖,气温骤降,大气层越来越稀薄,一切生机都变成沉寂,真正的家在衰竭、在哭泣,这时,你会不会也曾有过偶尔的惭愧,你是否也会满怀一腔热血,心想着:我,可不可以,可不可以也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在流浪地球的过程中,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更注重的是自我的现场观影感受,虽然,这部电影有些台词较为夸张,有些情节好像是为了表现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而故意设计,但瑕不掩瑜,我更在乎的是那一个个让我泪目的场景和瞬间:
电影在惊险刺激的情节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无私、无畏,为伟大事业奉献自我的精神。当时间还未到最后一刻,当所有人都选择了放弃,我们能否依然听的见自己的心跳,坚持信念,义无反顾、拼尽全力地走下去,不临近死亡,不目睹绝望,就永不放弃。影片能够让我们思考一些本质的问题,当世界末日来临时,我们应该拯救谁;当费尽心力做了能做的一切,却只是徒劳时,面对我们的无能为力,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为了生存,我们又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真的大难临头了,我们究竟又能有什么对策。
中国在观念上对未来的看法更多指代的是合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的英勇是伟大,一群人的热血才是磅礴,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汇聚到一起,赶来共同面对生死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的收起了眼底的悲凉,仿佛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对的,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这是非常典型的刘慈欣式宏大想象,在行星尺度上制造极端情景与终极抉择,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崇高审美体验。流浪地球充斥着对未来驰骋的想象,精准而又壮观的细节描写,以及一波三折的人类命运。原著中还有这样一个谜语: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谜底是:死亡。
死亡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东西,肩负责任地活下去才更需要勇气,越是在近乎绝望的悲怆中,越能感觉到希望的难能可贵。它就像无边黑夜里的一点点微光,让每个深感绝望的人,又有了拼下去的动力,就像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又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一样,让我们无论多远,也找得到回家的方向。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和才能,而在今天,“希望”才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用心底的善良呼唤爱,用希望照亮当下和未来,然后,我们一起:go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