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各家转一圈,就会发现每一家的饮食细节、餐饮文化都各有一套,挺有意思。
(1)
特色菜是必须的。
每家都有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色菜,如,想吃地道羊肉火锅那就去三婶家。想吃最鲜嫩的鱼和水产品,那只好忍受水乡河道边细路的折磨,去东埂姨妈妈家。想吃捶肉,唉,那真没办法了,必须厚着脸皮去泉塘那几家我连关系都没整明白的亲戚。婆婆要是知道我会去她家(偶尔才去),那么桌上肯定会有肥肠雪菜的。早餐小菜,最棒的八宝菜必是芜湖姑姑家,想起来就流口水。至于自己妈妈家,哈哈,鸡汤下水饺算是过年时最高早餐水准了罢。
可谓招牌级别的饮食习惯。
(2)
这几天早餐,知道妹夫他们喜欢中式早餐,所以,要么稀饭煎饼咸菜,要么蛋炒饭,要么排骨面条。但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我又炒了蔬菜,热了鱼肉,备了水果,结果发现,除了我和女儿,后三者基本无人问津。
为啥?一问之下,原来这么多年,妹妹早饭从来不让他们吃这些——妹夫和侄女儿的胃早就给妹妹养成习惯了。
给侄女儿准备园区的午餐,其中有我妈妈亲手做的火腿肠,侄女儿说,这火腿肠必须炒着吃!我说可以开袋即食的,她表示不能接受。我说你今儿就试着尝尝呗,小姑娘一连串地摇头,nonono。
晕晕,小小年纪,哪来这么多习见?
晚上他们从园区回来,女儿对我说,三个人的火腿肠她一个人吃了。哦,看来四十岁妹夫的习性更加难改!
(3)
慢慢的,掌管厨房的人成了一个家庭中真正灵魂性的核心存在。
所谓“妈妈的味道”大约即指此。
吴伯凡曾经分析过这种现象。他说大户人家的管家或者普通人家看起来地位最为卑下的佣人,因为掌管着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必需品,从而呈现出与他(她)的地位完全不匹配的实际家庭地位。
最后出现了“得厨房者得天下”的怪现象。
(4)
这可不算什么新发现。
张爱玲早就说过:“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民间俗称是:“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
而抓住胃可能并不需要多么了不得的厨艺,时间形成习惯,而有了习惯,就算是找到了那把控制局面的钥匙罢。
(5)
幸运的是,伙夫终是伙夫,他虽然发挥着“无形的手”的作用,主子说不要了,立刻就不要了,现实社会的评判标准不指向这里。有没有抓住男人的胃、留不留得住估计也不会成为多少女人的追求目标。
饮食习惯虽然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但是养成了习惯、错失了品尝其他美味可能性,这才是最最遗憾的事儿吧。
行走 学习 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