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一个学习的时代,终身学习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对很多朋友来说,每天不在朋友圈晒一晒新的学习成果,读的书、文章或者摘抄的金句、面见高人的心得,就会觉得这一天过得很Low,没有逼格。
这当然是一个好事啊,巴菲特的合伙人,今年93岁的查理芒格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巴菲特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诸位当然已经知道了学习的重要,但是我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中日学习,却依然无法望及巴菲特的向背呢?
有人读了很多书,便成了高手,可更多人终日学习,却依旧平庸。为什么?
先讲一个掘地蜂的故事。掘地蜂是一种看起来很智能的昆虫,它会麻醉蟋蟀,把失去知觉的蟋蟀拖到洞里。在掘地蜂把蟋蟀带回洞穴的时候,它先把猎物放在洞穴口,自己先进洞勘察一圈,确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蟋蟀拖到洞穴里去。
科学教曾经非常惊叹于掘地蜂的智能,于是针对这个细节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趁掘地蜂进洞勘察的时候,科学家把猎物拿远了一英寸。他们发现掘地蜂从洞里出来后,会把猎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进洞勘察。科学家重复同一个动作四十多次,掘地蜂就是不把猎物直接拖到洞里去。
其实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背后,只是基于基因的刻板的自发的行为。针对掘地蜂,哲学家丹尼特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有点恐怖的问题:你凭什么确信自己不是掘地蜂呢?
研究证明人类95%的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而另外5%的理性思维也往往是既定思维决定的自发式反应。也就是说,我们看似理性的行为,几乎都是刻板的自发式行为。我们人人都是掘地蜂。
我们以为我在学习和决策,其实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心智模型在主导人生。决定你的人生层次的并不是你的知识量多少,而是你的心智高低。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的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为什么很多行业老手,专业技能非常娴熟,人生却不过尔尔,并没有绽放太多的光彩?这些年作者李善有一直有一个困惑,他这辈子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打扑克,但是他发现打的再多,水平也不上涨了,甚至还有倒退。
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好多人的问题都类似。比如有个朋友快打高尔夫,自从退休后,天天都在打高尔夫,但他同样困惑遇到了水平天花板。
按照以前的学习理论,这些问题除非归隐于天赋太差,否则好像就无解了。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一万小时定律”,它认为通过一万小时的练习,能让平凡人变成大师。作者曾经也深信这个道理,但是打牌早超过了一万小时,为什么还不是大师呢?
解开这个困惑,需要一个概念,那就是“刻意练习”。这个概念高速我们,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巨大的缺陷,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并不是导向成功,甚至能把人练废。低水平的重复练习,确实能带来熟练的技能,但是能让人沉湎于技能带来的自满中,不再进步,不再思考。
研究表明,一旦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几年也不会有多大进步。经验会让你掉进不思进取的舒服区,却并不能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有一个外国教练来到中国,他发现中国的足球运动员只练一个下地传输动作。
这样的球员不管场上的实际状况如何,只做这一个动作,便成了没有任何创意的机器人。这就是被一万个小时给练废了。
那我们到底要练什么呢?“刻意学习”告诉我们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什么事套路呢?人们掌握的绝非是零散的信息,而是有一定的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比如棋手,研究发现专业棋手只把很少的时间花在比赛上,而在绝大多时间用在背棋谱和定式上。棋谱是专业棋手的套路,案例是律师的套路,公式是数学家的套路,而定律是科学家的套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成功=核心算法*大量的重复性动作。这个核心算法就是套路。
习惯严格按照每天按照计划表生活的人其实最危险。这样的人活的就像小鸡啄食一样,不断地点头点头点头,脑子里只有去做去做去做。那只是机械重复日常工作,一生一世地重复,绝无建立新知识的可能,再无进步。
所以,我们的人生要不断地冲出技能的舒适区,跳入更有挑战的伸展区。要建立自己认知世界的结构,要不断追问事物背后的道理。
那么刻意练习应该怎么练呢?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发现并创建事物背后的方法论,也就是思维模型。
第二步是反复练习,发现一个理论后要思考;a,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其他什么现象呢?b,我的那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造。学以致用才是有效学习,找到套路不是终点,你还要把这个套路内置到自己的脑子中。
正如我们讲掘地蜂的时候说过,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就是自圆其说,自我证明。
高手所做的就把套路经过反复长期的练习内置到大脑中去。
脑科学研究证明,如果经过大量的刻意训练,就会激发某个神经元,最终这几个神经元就会连接在一起,成为一种脑结构。这就是刻意练习的生理基础。
刻意练习的第三步是及时反馈。即使你已经在进行有意识地反复练习,你仍需要一个教练对你的练习进行及时反馈。任何一个人都看不清自己,就像你永远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从地上站起来。
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高尔夫运动员、象棋运动员都需要教练呢?这就是教练的好处了,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帮你认清自己。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可以非常快。
创新总是快速变化的,不变的是背后的思维模式或者叫第一性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原理在剥离了表象之后,都存在一个不能被删除,或违反的逻辑基点,这是整个系统存在的前提,这就是第一性原理。
我们要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将跨学科的重要理论作为你的前提。没有跨学科的学习,是不可能找到第一性原理的。
现实是大多数人毕业以后就不再学习跨学科理论,停止了基础学科的学习。但当你把看到的所有东西往既有的模式里套,就像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到的全世界都是钉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锤子综合征”。
获得过多的跨学科理论,需要大量的阅读,把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融汇贯通。当有一天,你把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了,你能够看透工作的本质,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