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媒体评,民众议,年年热点。作文暂且不提,单说阅读理解,频出笑料,颇具争议。近更添一丝诡异。
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题,网络热议。伤心一问,价值6分,为何鱼儿“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经典,永载世界教育史。考生疑惑、有恨、想哭......作者无奈说,“本来就是搞笑的”“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无独有偶,2011年福建高考问,为何两次大雨?作者透露,标准答案一堆,写稿时窗外正雨。如此这般,为国选材,可乎?请深思。笑料还有,如原作者,能从坟墓中爬出来......
但命题虽出糗,未见道歉或解释,须念寒窗不易。为其张目者,振振有词,毫无反思。理由是,标准化考试,答案唯一,源于美国,考试发展方向。语文阅读理解,亦然。
此言差矣。标准化,阅卷高效、客观,宜理工科。但评判文学,却难胜任。请苏轼论文学,必曰“横看成岭侧成峰”,惊其多姿;“不识庐山真面目”,叹其变化。莎士比亚颔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王国维和之,“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鲁迅补充,“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故,文学之理解,大师们很一致:标准化,错;多元化,对。但命题者,我行我素。大师臣服于官僚。
文学之创作,何必标准。请以中华文学史观之,诗经、楚骚、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俱一时之文学,一时之标准。惟古人尚多元化,故不泥标准,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若墨守成规,统一标准,必扼杀创新,如何灿烂辉煌,各领风骚。譬如,八股取士,排偶文体,格式严、内容虚。不料,标准化之吹鼓手,竟援八股,强言标准化,古已有之。真乃理屈词穷,枪法大乱。请教,八股选材,优耶?劣耶?但命题者,自命不凡。反思输给了傲慢。
文学之考察,很难客观。高考阅读,屡败作者,警钟已敲。试想:作者创作,主观;命题者出题,主观;考生答题,主观。命题不可全窥作者之意;考生无法尽摩命题之心。以一己之主观,绳墨他人之主观,似盲人摸象。所以,对错难定,高下难断,众议难平。欲作者、命题者、考生三心交印,非常难。文学考题标准化:客观标准,形式上易;主观多元,内容上难,故无价值。崇洋媚外者,宁削足适履,也愿奉西方教义为圭臬。大惑。可对比,民国国文试题,题型少,两、三种而已,以译文言文、作文为主。未标准化,一样选材。再问,今之西化,是耶?非耶?但命题者,装聋作哑。真理惜败于权力。
标准或愚,多元或智。文学如炒菜,无法标准。试翻看菜谱,料酒一匙、辣椒面半匙、花椒几颗、姜数片、蒜末少许、葱段数个......如何标准?遴选厨师,考多选?无消。厨师水平,一尝便知;文学功底,作文立现。作文,语文实力之集大成者也。故,法国高考语文,4小时,仅作文一题。同属西方,欧美分道。语文测试,100道标准化客观题,与断20秒作文,孰准?显然,后者。德国做菜,烧杯、天平,堪称标准化典范。照搬?不必。往昔,美国,是标准;西方,即圣经。而今,中华复兴,文化自信,接轨西方,应知扬弃。否则,邯郸学步,必贻笑大方。望命题者三思。
高考语文,问题不少,勿讳疾忌医,应阔斧改革。建言有四:客观题当少,阅读题要古,题型可瘦身,作文必加重。导向应明确:长古文者,得阅读;擅作文者,得语文。望当事者斟酌,姑且一试。期待,高考语文虎变,热点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