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昨天跟友人说起的“去文学的网红化”,觉得得有些思考。
文学,特别是经典文学,虽不应是高不可攀,少数人高谈阔论的事物,但也不应沦为“网红”化。
大卖噱头,抓人眼球的题目,不应是《知音》体的风格吗?!如果我们读过的经典变成现在流行的网红题目,那将是下面的这番模样:
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叫《桥行数座,云飘十里,饮酒千樽,不如唧》.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叫作《人间何处无芳草,青春何曾不悲伤》。
周树人的《呐喊》叫《茴香豆之恋》....
“网红化”的文学让经典变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犹如给林黛玉涂上了“烟熏妆”,如何让她悲切的葬花。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国外的经典文学,我们欢迎更符合国人阅读习惯的译作,如我们读冯唐的“十里春见不如你”",也并不能影响对《飞鸟集》意义的理解。
经典文学之所以称为经典,一是它的启示作用,她们大抵有划时代的意义。诸如《飘》,年少时看她只记得那段“相爱相杀”的爱情,但现在再读就对那段历史更加了解;二是它经久不衰的文字魅力,让我们再找不出可以替代的字词,所谓网红文字看起来就是一种亵渎。
如果连经典文学都贴上“网红化”的外衣,流于语言的俗套,那么也就更应该被“10元3本”看完就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