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人们相互馈赠礼品,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社交内容,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送礼更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
而细细研究一下中国的送礼文化变迁,也可以看到每个时代的印记。有一首叫做“送礼谣”的打油诗是这样戏说中国从五十年代带九十年代人的送礼偏好的:“五十年代人送礼,笔记本子加钢笔,相互学习多鼓励,祖国建设需要你。六十年代人送礼,毛选总是排第一,领袖教导记心间,世人歌颂好风气。七十年代人送礼,吃饭也就在家里,酒杯一端政策款,筷子一举说可以。八十年代人送礼,弄个大件到家里,不用冒号来表态,夫人自会照顾你。九十年代人送礼,信封装有人民币,如果还嫌不够用,歌厅唱罢找小蜜。”
这段打油诗将各个年代的印记刻画的入木三分,从清纯的同志关系,到贿赂送礼,再到后来央视广告中每天扭着屁股唱:“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无论大家对送礼之事是褒是贬,不可否认,礼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从昂贵的“大件”礼品,到一张祝福到卡片都可称之为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交模式受互联网的影响,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一种叫做“轻社交”的模式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悄然蔓延开来。
何为“轻社交”?
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交圈子本就可以根据情感远近,利益关系等将之分为亲友圈,好友圈,利益圈,兴趣圈等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交圈的热度,信任度等都有所差异,我们也会对不同圈的人不同对待,有的可以“重社交”,有的可以“轻社交”。
再加之以手机和网络的便利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手机总随身携带,即使没有电话卡,连上wifi也可以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轻易联系上。这种极大的社交便利更增加了碎片化,轻量化社交模式的发展,礼品的馈赠形式也随之改变。
曾经节日前的大包小包开始被微信红包逐渐替代,曾经的电话问候也变成了短短的一段问候语,复制粘贴地秒发替代了千里迢迢的纸墨香。网络社交软件迅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于此同时,也出现了“虽知你总在线上,却不知如何开口”的感触,“心照不宣的沉默凉透了心中的炙热”。似乎突然之间,轻社交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人与人交流的主导方式。
轻社交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途径结交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朋友又衍生出更多的圈子,我们忙忙碌碌游走于各个圈子,加之网络信息的繁多,单单是应对庞大的手机世界已经无法抽身,更何况是静下心来书信一封。对于老朋友只是思念,熟悉的号码不轻易播响,久而久之,当心中有怦然喜悦想与人分享时,却翻遍通讯录找不到一个想拨通的电话。
社交方式变更让我们远离了“礼”的繁琐,却越来越远的隔离了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
拿起手机,关上微信与Twitter,从通讯录中找到TA,拨打一个电话,说不定,TA也在电话的那头期待有人与他分享一份喜悦。
拿出纸笔,为远方的TA写一封信,用最古老的方式传达你对TA的思念,让信飞跃距离的时间来加倍你对TA思念的程度。
走出家门,为TA挑选一个TA会心仪的礼物,让礼物见证你俩的情感。
轻社交时代,不要让这张无形大网割断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轻社交时代,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