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鞋子是一种手艺。
——(英)高尔斯华绥1867/1933
很多作家,教授,学者都说写作是一种手艺。这些作家,教授,学者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听了之后,觉得他们说的话是正确的。
其实,不是这些所谓的作家,教授,学者们很厉害,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从而让听他们的人,相信了这句话。而是因为这句话其实是句老话,是落后生产力时代,传统民间里面流传下来的一句话,把能够熟练地掌握一些技能,然后能够让自己立身存活有一碗饭吃,在某个时空中生存下来。在那样的时代里,不管是听别人这样说这句话也好,或者人们眼中看到的,有一门手艺活的人都活得比较好的现象,都让人觉得,人活着是应该要有一门手艺。
莆田,原来有那么多的鞋厂,每天每月每年鞋厂从不放假,各种鞋子源源不断地从车间到仓库,一车一车的鞋子从工厂的大门拉出去,运输到远方。那么多运动鞋,球鞋,篮球鞋,休闲鞋,都不是给莆田人穿的,也不是给福建人穿的,不是给中国大陆上百千万亿的手艺人穿的。
那么,那些鞋子是给谁穿的呢?
莆田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这种语言用来朗读《诗经》,不但读起来流畅押韵,而且诗文中一些字词注音与莆田话发音是完全相同的。莆田话里流传下来一句“操裙拂(bi去声)裤掘章鱼,给穿鞋䩚(dian去声)袜的人吃”,这句话把一个劳动场面过程与劳动结果落地表达得很形象。这句话也启示并告诉了人们,那些鞋子是给谁穿的。
其实很简单很明白,谁给钱,就是给谁穿的。
鞋子不是关键,钱才是关键的,资本才是关键的。
改革开放之前,莆田地域上有很多有名的手艺村,村子里有着祖传手艺人和师传手艺人。改革开放之后,这些手艺人的一些手艺都慢慢地,出现工厂式流水线生产了,有手艺和没有手艺的人,都活得各自有路了。
没手艺的人,走的一条路叫销路。
后来,莆田的鞋子厂,不再只是给那些专门生产订单供出口的鞋厂了,而是各种各样的大小厂都有了,产鞋,供鞋,销鞋的路全面展开了。
传统线下的路快速出现涌堵了,互联网线上的路出来了。
互联网加鞋子之后,莆田的鞋厂快速发展,发展成为了一条拥有庞大人群参与的产业链,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莆田鞋”局势和局面。
只是到了今天,每天每月每年制造出来的那么多的莆田鞋,到底是要给谁穿呢?
今天的资本脚下,除了穿鞋子,更多的是穿故事,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