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借电视剧《白鹿原》火爆全国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虽在开园当天风光一时,迎来了12万游客。但此后却高开低走,游客数量逐年锐减,商铺纷纷关门。2019年9月不得不暂停营业,直至今年3月中旬落得个倒闭拆迁的结局。
而对于这项投资3.5亿,占地1200亩的文旅产业,仅仅4年时间就打了水漂,不禁令人唏嘘,其衰败也引发了各界及网络上广泛的热议。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一位店铺老板垂头丧气道:“很早之前这里就没什么人了,从去年9月到现在半年多时间,也就卖了90块钱的东西,还都是熟人。”
白鹿原一位当地居民说:“这里没有兵马俑的人文历史,没有华山的自然奇观,就是借电视剧‘白鹿原’的热火劲打造的仿古一条街,其实就是卖小吃,无非就是油泼面、辣子蒜羊血,油糕这些东西,哪里吃不到?哪家味道都不差,这里还卖得贵。”
几位曾去过那边的游客都说:“景区看不出有什么白鹿原的特色文化,就是把小说里的人物名字硬套进去。吃的东西还贵,明摆着就是宰来客的。陕西这样的景区太多,这地方还偏僻,游客凭啥来嘛,关门是迟早的事。”
网名“长安看雪”说道:“斥资3.5亿的白鹿原民俗村,从华丽的登场到灰溜溜的落幕,令人叹息。一个民俗村要想长久的火爆下去,开发者应该认真的挖掘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人文历史,而不是随随便便模仿袁家村搞个小吃一条街,只学了皮毛不说,价格还贵的要死,游客来了一次就不会想去第二次了,没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和优点,无文化内涵,白鹿原民俗村是注定昙花一现的。”
网名“不止旅游”指出:“这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电视剧热度消退了,景区自然就红火不到哪里去,而且,特色也并不是太明显,衰落是早晚的事情,只是突然说拆除,还是有一点惊讶。”
从各方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白鹿原民俗村昙花一现、最终凋敝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文化内涵,只想急功近利赚快钱。
近年来,类似的民俗村或文旅小镇层出不穷,各景区为争来客源,在没有做好认真调研和定位,就一味模仿,造成项目缺少亮点、文化内容毫无特色,后续吸引力不足就很难长久。其实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倒闭并不是个例,2006年因电视剧《乔家大院》红极一时的景区乔家大院,同样随着IP热度下降而走向萧条。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让我们来看看“袁家村”为何大获成功?就更能看清白鹿原民俗村败在哪里?
袁家村能有现在的成就,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因地制宜,专注的主题是关中民俗,做的是关中地地道道的农村生活。
袁家村所有东西最后都是以能不能引流、游客会不会买单为生命线。在这个经营理念下,这个位于礼泉县的民俗村创造连续三年每年吸引超过500万游客,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收入的奇迹,仅在村里卖酸奶一年也能有上百万收入。受此影响,陕西许多村镇都开始复制“袁家村”,当地政府也期望其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
那为何这么多复制“袁家村”的山寨版,却无一有成功的案例。因为他们只学到了皮毛,但没有学到袁家村成功的精髓。他们只看到袁家村是靠小吃街,于是纷纷效仿、复制,却不知道它的每一道小吃都是层层选拔留下来的优质美食。
袁家村运营了20多年,那种鲜明的特色、文化的积淀和对美食的精益求精,都让游客无法抗拒、流连忘返。
去袁家村,能充分感受到关中浓郁的乡土气息。街头巷尾,分明是一幅活色生香、引人入胜的关中民间生活画卷。用货真价实的美食、接地气的生活细节和丰富多彩的项目,让你尽情参与、享受并心甘情愿买单。
正因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等文旅项目没有因地制宜开发出自己的旅游特色,造成同质化严重的致命伤,整个景区核心就是个小吃一条街。投资方更没有品牌意识,景区也没有更多民俗的亮点和趣点来长期吸引游客,最终门可罗雀也就不足为奇了。
成功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失败的例子却如出一辙。只有精耕细作,有了沉淀、内涵和趣味,才能让游客甘心来消费。游客不是傻子,挨宰一次绝对不会再来一次,“铡刀”式的简单粗暴经营,注定了那些景区如今没落的宿命。
袁家村和白鹿原民俗村,一盛一衰的典型案例也更令我们反思:如何打造好陕西乡村旅游各具特色的文化IP?
只有贯穿“特色文化+产业链”的旅游模式,避免只是美食一条街的机械复制模式,才能打造出自己真正独有IP,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如果为了省力图快,一味照搬“袁家村”模式,完全忽略了自身文化特点,玩不出精彩引人,也将运营不好景区。
“袁家村”可能独一无二,但是“白鹿原民俗村”肯定还有重蹈覆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