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月日这一单元学习得这么艰难?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好多问题只能停留在大脑中思考,而孩子们的思考又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可以给它赋予形的存在,摆在眼前,有了视觉冲击,孩子的思考才有了附着物,才能有的放矢,由表及里,慢慢深入,即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辨析思维。
比如第一课时年月日的学习,给孩子一个年历卡,让孩子从年历卡上寻找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几天,从而梳理出哪些是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天数,这些都是显性知识,孩子是可以看到的算出来的,难度不大。到了判断平年闰年,普通年份四位数除以4,孩子们勉勉强强可以计算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简化为用年份后两位数除以4,可是为什么呢?道理又无法给孩子说明白。
但是整百年份除以400如何计算呢?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没学过,商不变的规律要到四年级上期才涉足,在这一个空档时刻,只能硬拽着孩子们列竖式,用乘法来试商,比如2100除以400,想400乘几最接近2100呢?对于计算能力弱的孩子,光试商这一项又需要大半天。到了24时计时法,借助钟面、时间直尺认识的时候,孩子们很清楚时针转第一圈的时候,数字是几就是几点,时针转第二圈的时候,是过了中午12点以后,数字是几就是在12点的基础上加上几点,就这样,一天从0点到24点不重复数字地记录下来,这就是24时计时法。
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孩子经常搞错呢?因为与普通计时法的混淆杂糅,对于时间词的运用。比如下午16:30,孩子内心很清楚,16:30一定是在下午,所以不由自主就带上了时间词下午。而真正到普通计时法需要带上时间词的时候又给忘记,怎么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呢?标准就是,看你的表达会不会引起误解!如果不会引起误解,时间词就可以去掉,如果会引起误解,时间词就要加上。比如看到16:30,有误解吗?一天有几个16:30?只有一个,不可能误解,所以时间词下午就不必加,加上了,反而画蛇添足。再比如我周日4:30和小明踢足球,有没有误解?有啊,一天有两个4:30,究竟是哪个4:30踢足球呢?凌晨4:30,还是下午4:30?需要说具体说明白,这时候时间词下午就必须加上去。这样我下午4:30和小明踢足球,就没有任何误解,下午4:30,只有一个!这就是数学的确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只能居其一。
最后是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例题给的是整点计算,做一做给的是半点计算,而且跨越两天。最有抓手的方法就是画出钟面数一数,在画图熟练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段计算、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又会遇到分钟数不够减的情况,需要从整点上退1个小时,转化成60分钟,与原有的分钟数合起来再减。这些困难孩子们竭尽全力还可以克服,关键是接下来的计算星期几:2023年2月1日星期三,3月12日星期几?相隔天数不多,孩子们可以画出每一天,一一对应数出来星期几。如果天数多了呢?你还能一天一天数出来吗?
所以教材的编写意图一定不仅于此,而是要让孩子通过一个星期7天的的计算,根据商和余数来判断星期几的。回到这道题上,2月1日到3月12日有多少天呢?2月份一共多少天?需要知道2023年是平年闰年,平年,28天。然后是3月1日到3月12日,一共12天。28天加上12天,一共是40天,7天一个星期,40除以7等于5个星期余5天。余5天,就是从2月1日的星期三开始向后数5天,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那么3月12日就是星期日。
运用这个方法计算星期几,如果余几,就从开始那天的星期几数起,向后数几天。如果没有余数呢?说明恰恰过了整整的几个星期,所以是开始那天星期几的前一天。还以上题为例,如果除出来的结果没有余数,开始那天星期三,结束那天就是星期二。因为从星期三数起: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整整一个星期过去,最后一天就是星期二。
当然计算天数时,也有算头不算尾、算尾不算头的说法,那样下来,没有余数的话,开始那天星期几,结束那天也是星期几,余数是1,就从开始那天的星期几向后数1天,余2,向后数2天……以此类推。想想我们三年级的孩子,遇上这些问题,怎么可能分分钟内全然明白呢?
理解,明白,接纳,运用,思辩,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慢慢来,耐心陪伴着孩子,耐心等待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