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身边朋友抱怨孩子拖拉、磨蹭,做作业特别慢之类的。各类育儿号也经常会有类似如何改变孩子的拖延症,如何解决孩子的磨蹭等的一二三方法文章。然而貌似,孩子们的磨蹭拖拉就是顽疾,无法医治。
家有十岁千金一位,每天做作业的自主时间安排,如今算是基本走上正轨。然而,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花费了老母三年的时间。分享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想告诉各位家长,训练孩子的任何一个技能,都要花费以年为单位的时间,没有捷径,没有一蹴而就,没有瞬间开窍,唯有耐心的坚持与等待。
为什么要管理时间?
因为想要更好的生活啊!一切井井有条的安排和执行,给人带来的是对下一秒未知的安全感和目标达成的满足感。
因为做完作业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啊!只有完成了规定动作,才有可能进行可选动作啊。
从某种意义上,时间管理,是目标管理的一部分,为了达成短/中/期目标而进行的时间资源的分配计划。
①短期目标的时间管理——对小朋友来说,完成当日要做的事情,就可以定义为短期目标,也是本文要分享的内容;
②中期目标的时间管理——N周之后要达成的目标(小于3个月),from now on开始制定分解任务,分配时间,比如为2周后的期末考试准备的复习计划;
③长期目标的时间管理——3~12个月的目标,长期目标都可以再分解为中期目标,分解成更小的里程碑,比如一年要看XX本书之类的;
时间管理涉及的范畴:预估、排序、分配、执行
时间管理容易吗?
先说说写本文的动机:上周二,听到一位麻麻说她们家娃最大的问题是磨蹭,其实听到她说这个问题好几次了。当时心里特别有感动,想把家里娃时间管理的经验分享给她。因为觉得被父母定义磨蹭拖拉的孩子,其实是很委屈的,挺心疼她家娃的。
当天2019.1.2,我定了计划——2019.1.2,写时间管理的文章,12:30~14:00。
事实是:今天,2019.1.9,我才开始提笔,计划是从13:00开始,13:00~15:00。实际启动时间是13:50分。
我在周围人眼中,其实已经是比较自律的形象。但是,我仍然不可避免的拖拉、磨蹭。
举这个例子,其实想和各位父母说,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想想自己能做到的程度,再想想对孩子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很简单,不就是一二三四吗?自己亲自去做一下、体验一下,再来要求别人。
大学的时候,住校,每天下午放学,就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什么时候吃饭,花多少时间,什么时候打水,什么时候去洗漱,怎么安排最顺路节约时间,什么时候做作业。
同学们都问,你累吗?你人生还有啥意义吗?
嗯,这样的生活确实挺累的。
但这不也是我曾经的同学们,现在的父母们,希望孩子们能做到的事情吗?这其实不是一件容易、让人愉快的事情。所以,在训练孩子时间管理的时候,请一定想想这件事情的难度,才能保持不吼叫、不急躁的心态。
好了,正文开始。
入门:小小记账员
问题:各位看官,你知道你一个月花多少钱,都花在什么方面,哪些是该花的,哪些是不该花的吗?
能迅速回答这个问题的举手。
我会打开我的记账软件,点击月份,点击分类统计,查看各个类别的支出金额。对于异常支出,查看明细进行后续判断。
时间的花费也是同理。进行时间管理的基础,首先让小朋友和父母知道小朋友的时间是怎么花费的。
请准备一张以周为单位的、每日时间花费记录表。记录的方式: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流水账。记录的内容事无巨细,比如、吃饭、吃零食、上厕所(花费时间较久的那种)、休息、玩耍、每一项作业。记录每项事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精确到分钟。模版供参考。
记录完,就结束了吗?
非也。
请父母回到家,review一遍孩子当天的时间记录表。作用如下:
①初期,小朋友可能会漏计,父母一定要帮助小朋友确认时间的断档是如何导致的。
②督促孩子养成记录的习惯。这个习惯需要一定时间的坚持。因为很繁琐。
③统计各类活动的时间花费,比如日常生活(吃喝拉撒洗)、做作业(语数外)、娱乐、浪费(其实最主要是要找到浪费的时间)。统计的作用是帮助孩子了解每天有哪些类别的事情要做,哪些任务是固定每天都要花费时间的,每天固定要花多少时间,同时也帮助了解孩子学校的作业量的每天分布情况如何,比如固定周几作业比较少,周几作业会特别多。各科作业大致的时间。
④讨论当天的时间花费是否合理,比如是不是娱乐太多了,洗澡太久了,有没有更好的时间分配方式等等。
讨论的目的在于,不让孩子感觉的到自己纯粹被监督,而是父母一同参与,大家以一个讨论的形式来审视时间花费这件事情。在讨论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给小朋友们潜移默化的树立一些时间管理的概念,比如同类的事情合并做,每门课的作业集中做而不是交替进行(数学做一点,语文做一点,再来数学一点)
同时,通过统计,父母也能全面了解作业情况,防止给小朋友制定不合理的目标,比如7点之前必须做完学校作业这样的固定指标。当小朋友能感受到父母不仅仅是提要求的人,也同时是帮助者,并且努力找到合理目标的时候,配合度会提高。并且双方就目标达成是有统一的共识基础的。
其实,最初给女儿做记录的时候没想到时间管理这么久远。当时就一个想法,她每天回来到底干了啥,有没有多余的时间给我压榨一下补点儿别的。为此当时特别关注的是有没有浪费时间。经常是看到做了15分钟A作业,断档了5分钟,然后再开始B作业。一天统计下来,断档的时间加起来,都能凑一个小作业的时间了。虽然休息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断档一定是可以优化的。
通过统计,我也了解到每周其实小朋友作业已经很多了,我们每周花在(校内+校外)奥数上的时间差不多5小时上课➕4~5小时作业。确实也没有时间再分配给其他科目了。
如何让孩子,特别还是低年级的小朋友能坚持记录,这个就要靠各位父母各显神通引导了。当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老人和孩子都觉得记录这个花时间,花了很久解释,顺手写一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才坚持下来。看到自己的进步,孩子也是会愿意坚持的。当然大棒也是挥了不少次的。
驾驭者一段
坚持记录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历史数据的统计,能总结出如下:
①固定花费时间是多少,日常生活活动可以固定在什么特定时间段,比如什么时候固定开饭,什么时候固定洗澡。
②每天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做作业,这个需要经常和小朋友做做计算题,普及这个概念。例如,4点放学到家,休息一下,4点半开始写作业,晚上9点睡觉,一共4.5小时,其中吃饭洗澡1小时,可用于做作业的时间为3.5小时。如果作业少,做得快,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就会变多。说到这里,父母要克制给小朋友加作业的倾向,否则小朋友无动力提高效率。
③同时,小朋友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归纳总结出学校一共有多少类作业,每类作业需要大致花费多少时间。比如,抄写一课语文词语需要20分钟,做一份数学小卷需要3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训练了孩子对一个熟悉的任务需要耗费多少时间的预估能力。小朋友会逐渐建立起对完成作业的驾驭感。孩子能够初步评估当日所有待办事项的总计花费时间。
我能不能做完
我要花多少时间做完
结合历史数据,以及提高记录的效率,我们改进了记录表的格式。将常见任务固定在任务列,小朋友就无需特别记录待办事项的名称了,只需要填写实际开始结束时间。在这个阶段,由于所有待办事项已经清单化,小朋友隐含的开始了初级任务分组搭配的训练。
因为表格已经不再是流水账顺序的,小朋友需要自主确认今天的作业是哪一个分类,然后自主决定在什么时间开始这个任务。相对流水账记录阶段,自主安排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同样地,记录完,每天父母需要检查以及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这一天的时间安排。这个阶段父母会辛苦一点,因为任务列是固定的,所以完成时间段是跳跃的,父母需要自己把时间轴复原,才能发现是否有漏掉的没有记录的时间,或者所谓的浪费时间。合理的休息时间是必要的,但是浪费光阴是需要给小朋友指出的。特别是小朋友可能都无法意识到自己浪费的时间加起来其实很可观。
我比较喜欢用数据说话。数据直观并且客观,在数据面前,大家会心服口服。比如,你抱怨孩子磨蹭,或者已经每天玩的时间太多。无量化的、模糊的语言描述,是很苍白无力的,但是把孩子做一件事的时间,每天花费在玩的时间,统计出来给孩子看,孩子是会有感知的。比如每天30%的时间被浪费在看电视上,这样的数据,小朋友听了也是会有感触的。
这个阶段建议父母和孩子讨论的内容:
①实际待办任务花费的时间,和经验值得出来的一致吗?如果不一致,是偶尔的,还是经验值需要调整了。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计划-执行-反馈-调整计划的模式。
②任务执行的顺序是否合理,也即同类项组合是否合理。比如是否跳着学科做作业了,是否把短时间作业合并在一起做,3*10分钟这样。
③讨论可以减少时间浪费,提升效率的地方。比如抄写默写是否可以更快,也许孩子说不能,我会亲自写字很仔细,比较慢地做一下她的作业,看我到底要花多少时间,然后放一个buffer,作为她努力的目标。
驾驭者二段
当小朋友能很熟练的记录自己的时间花费,并具备初步的安排待办事项的能力之后。开始训练时间规划的能力。
之前是有10项任务,总计花费时间大致有数,执行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有目的的规划;在本阶段,拿到10项任务后,需要先把每一项任务开始结束的时间计划好,执行过程中记录,执行完毕后对照计划评估执行的偏离度。
我能不能做完
我花多少时间做完
我怎么做完
仍然借用一段的表格,但是每天小朋友要先把待办任务的计划开始结束时间填好,执行的时候,记录实际开始结束时间。两者做对比。
每天的讨论复盘仍然必不可少,讨论的重点在:
①实际按照计划执行了吗?如果没有,是什么干扰了计划的执行?还是计划制定的不合理?
②计划安排得合理吗?执行的顺序合理吗?
本阶段重点训练的是对于时间的规划和估时的准确性。在制定计划这个环节,可以和小朋友分享一些原则:
①同类合并,比如,同类科目作业集中做;
②劳逸结合,比如,如果抄写太多,那么就要换其他作业交替来缓解机械感;
③优先级评估,比如,主课作业优先,有时候我家先做美术作业,画起来没谱,然后就悲剧了;
大家也可以自己分享自己的经验给小朋友。
驾驭者三段
抛弃模版,随时随地,拿起笔纸,就能把任务的时间分配计划好,不仅能安排平日晚上的时间,还能安排周末整天的时间。就短期目标的时间管理而言,我觉得这个段位,小朋友已经基本可以自主安排好自己的每一天了,是一个很不错的时间驾驭者了。做时间计划已经成为小朋友的一个习惯。
由于学校自己也有作业记录单,目前小朋友就直接在作业记录单上进行时间规划,校外作业,我也让她写上去,保证是一个完整的时间安排。完整的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视化目标之后,人才不至于散漫。有一段时间,课外作业没有写来做计划,最后的结果就是,校内作业高效完成,校外作业拖拉不堪。可视化管理还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大部分人还是视觉型动物。明确的看到一个约束和目标,能帮助计划的顺利执行。
周末的时间规划其实是一个挑战,因为可以被支配的时间更多了,看上去有很多时间,但是也很容易被打碎。如何集中大块时间也是对小朋友的挑战。
目前自己在周末的时间管理上,还比较松散,比较心疼忙碌了一周的孩子。周末的时间安排相对没有那么紧迫。计划表的制定也比较随意,有意思的是,当待办事项很多的时候,反而是高效的一天,当任务不多的时候,时间就这么松松垮垮的过去了。
这个阶段,我想父母就逐渐地把时间自主权交给孩子,保持关注但不过分干预。
写在最后
现在是2019.1.9 19:40,我原计划写2个小时结束,实际耗费远超计划。你瞧,大人做预估也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规则都讲了,小朋友还是做不好。后来逐渐发现,孩子是要手把手教,经过无数的练习才会习得的。这个过程比大人想象的要漫长。也许就是忘记了,也许就是估计错了,也许就是贪玩儿了。大人何尝不是呢?
很多时候,大人给小朋友定目标和要求,却无法给予帮助和指导,只看结果导向。如同你的领导只知道给你派活儿,从来不给予你工作的支持。这种领导,你肯定吐槽的不要不要。
反思这些年的时间管理训练上,每次都是兴师问罪型,而不是抱着和她一起解决问题、讨论问题的态度来和孩子交流关于她在时间管理上犯的错误和遇到的困难。麻麻内心还是充满了愧疚。
至于中长期目标的时间管理,需要更多的自控和自律能力。麻麻自己做的也不是非常好。不用当日必须做完,没有那么急迫,没有立刻的结果,偶尔偷懒也能说得过去等等,都导致了中长期的时间规划和执行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升级之路。后续等麻麻觉得自己已经成熟了,再来写文章分享。
最后,每家孩子不一样,每家父母也不一样。训练孩子是一个很需要付出和坚持的工作,完全刻板的时间表,时时处于紧迫感下,也未必是大家都喜欢的生活方式。
后续自家娃要训练改进的就是增加劳逸结合的时间安排,留出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以达到更加轻松的执行过程。
仅供参考仅供参考。
但还是要强调,很多小朋友时间管理的文章都重点在于要给小孩子写计划,但是在写计划之前的预备工作——记录时间花费、获取历史经验值、得到准确的时间评估能力这些都是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很难造起高楼。这些基础其实也是番茄工作法的第一步。(有一段时间我非常推崇番茄工作法,逢人就推荐,也组织团队一起学习实践)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对孩子来说是一生受用的技能。以后长大工作了,也需要能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时间,制定计划并落地执行。
最后的最后,请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