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桌上,儿子突然跟爸爸说,“今天你不能洗碗。”
爸爸说,“碗不洗放一天多脏啊。”
儿子坚持说,“你就是不能洗碗,妈妈回来让妈妈洗,你必须7:50前出门。”
爸爸说,“我会在7:50前洗完碗然后带你出门。”
儿子依然不依不饶,“你就是不能洗碗,不能洗碗。”
(我上班比较远,通常会快速吃完饭先走,由爸爸收拾碗筷并送孩子上学。)
我很好奇,为什么一定不让爸爸洗碗,于是我问,“为什么不让爸爸洗碗啊?”
“就是不能洗”。
“你是担心爸爸又送你上学,又洗碗,太累了吗”
“不是。”
“那你是不是担心爸爸7:50前没能洗好碗,不能按时带你出门啊”
“是”。
“那要是爸爸在7:50前洗好碗,然后带你出门,可以吗?”
“那也不行”。
这样交流下去,怕是没有结果,于是我变个方法问,
“你是不是想非常早地到画社啊?”(暑假孩子在画社学画画)
“是”。
“那去早了,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想做吗?”
“这几天画社天天演《猫和老鼠》,我不想看《猫和老鼠》,我要看《奥特曼》。”
“你是说去得早了,就能看《奥特曼》?”
“前几天都是XXX第一个去,他就选《奥特曼》看,这几天他不去了,另一个小朋友第一个到了,就选《猫和老鼠》。我不想看《猫和老鼠》,我要看《奥特曼》。”
“你是说你要是第一个去,就能选择看《奥特曼》了?”
“是,我要第一个去,这样我就能选择我喜欢的《奥特曼》了,所以爸爸必须不能洗碗。”
终于搞明白了,原来是因为第一个到画社的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后来的人只能跟着看现成的。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被孩子的表面的看似无理的要求给搞烦,而是耐心的引导他说出了缘由,保证我们双方的意思都准确的传达到位,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沟通。
沟通在生活中时时发生,但不一定每次的沟通都确保双方都能把对方的意思理解到位或把自己的意思传达到位。那沟通障碍是怎样发生的呢?因为我们经常认为自己说出的话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真正需要,但是听的人却并不一定这样认为。就像上述我儿的表达,实际上他想表达要第一个到画社看动画片,但是却只说出“爸爸不能洗碗”,如果不耐心确认、追问是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一起的。
再比如,假使一个孩子问妈妈,“什么时候开饭?”他其实想表达“我的肚子饿了”,但妈妈有可能理解为“他想早点吃饭,好去楼下玩”,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怪孩子太贪玩,这样沟通就失败了,甚至还有可能引起亲子战争。如果妈妈谨慎起见,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前,确认一下自己的理解对不对,就有可能消除误解,原来孩子并不是想出去玩,而是真的饿了。
生活中也常见这样的情景,A说“这件事我告诉过你啊。”B反问“你什么时候说过,我怎么不知道。”成人间尚且经常不能保证每次都沟通顺畅,跟还不太擅长表达的孩子间的沟通就更是时时充满陷阱了。这就更需要我们对孩子有耐心,积极倾听、不断地给予反馈、确认去引导他们把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