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微信已经成为了我一日中点击率最多的一个app,记得有一句话点出:真正卓越的产品塑造用户习惯,因为很多时候用户本身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与其说微信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倒不如说微信塑造了我的使用习惯。在我阅读的文章中,有很多产品杂文曾经提到张小龙的微信有两点异常关键点:“摇一摇”和“附近的人”。
可是,在我成为微信用户到现在,我对这两个“关键点”的使用频率是极低的,但是我依然对微信有极高的依赖度。我总结为两部分原因:1.自身没有相关的需求 2.出于张小龙之手的微信的威力远不仅仅于此。
基于自己的用户体验和浅层的思考,我将微信的成功总结为两个前提和三个原因,希望各位前辈能够给予我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小辈将会对您们的不吝赐教非常感激。
正文:
两个前提:
1.赢在起跑线:庞大的腾讯帝国给腾讯带来了大量的用户沉淀
用户本身的力量就是极为巨大的,腾讯利用自身打造起来的平台产品(如qq)为微信导流,使微信有了相当可观的用户基础。有了用户基础对一款社交产品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以自身的经历举一个例子,2012年我起用微信的原因是:我的家人和我紧密联系的朋友均转战微信平台了,我是被迫从新浪微博主战场转移到微信的。当然这有我自己随大流的原因,但是用户的力量从我自身的例子当中也可以充分体现出来了。
2.正确切入:以即时通讯和熟人社交为切入点
即时通讯和熟人社交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须品,要想塑造用户的使用习惯,首先必须先成为用户必需品的一部分,而熟人社交这一刚需,就是微信的切入点。
三个原因:
1.把握核心需求:对人性的拿捏十分到位
对于物质,其实人更加渴望精神上的富足。人是社会动物,获得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以及自身的目标的实现,始终是人孜孜追求的本质目标。微信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它对人性的准确拿捏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在微信中,用户获取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成本是较低的,这也是微信塑造用户习惯的原因之一,下面我举几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例子:
a.聊天框不设置在线状态和已读信息
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给对方发送信息之后,心中会有些忐忑,时不时看看有没有回复;一旦有回复,便立刻回复,如果对方及时回复,之前的过程便会重复...没有在线和不在线,没有已读和未读,在这种状态下,让用户会有期待感,有了期待感就会不断刷新信息,在日复一日的刷新动作中,打开微信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b.通讯录不分组
通讯录不分组,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陌生人会变老友记,老友记也可能变成陌生人..对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对小龙大神更加崇拜。
b.朋友圈
有一定规模的熟人用户的沉淀,朋友圈是微信用户获取归属感和成就感最具代表性的功能,获赞或者评论的成本更加低,获得别人的肯定也更加容易。
c.漂流瓶
个人认为漂流瓶的作用就是让用户在毫无社交压力的情况下,倾诉出自己的心声,成为一个发泄的渠道,满足人需要泄欲的精神需求。
d.附近的人
这一功能满足了用户窥探和被窥探的欲望诉求,个人认为,这也是新浪微博能够满足用户的最核心需求。
2.充分考虑用户场景
满足用户每一个需求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属于其的用户场景,充分考虑用户在移动端的用户场景会让用户用起来更加爽,也是微信的必杀技之一。
a.四个核心入口放在框架下方
虽然这个已经是许多应用采纳的入口放置方法,但是我还是也提一下,因为这是我最欣赏的交互细节
b.对话框会加入表情和输入文字之后,加号会变成发送
考虑到聊天场景的多样化,加入表情会让意境更加丰富;输入文字后,转换为发送按钮,是考虑到输入文字信息后需要发送这一场景。
c.朋友圈的细节处理
充分考虑到用户无wifi条件下,数据流量有限的这一场景,朋友圈发布图片时会有图片质量的处理;浏览朋友圈时,会用小图预览,帮用户节省流量;考虑到用户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图片而不是文字,会有收起文字的功能;加入“赞”,是巧妙地处理了想交流却不想评论的中间状态。这些是我想到的细节,希望大家踊跃补充。
3.极佳的用户操作
张小龙曾说:“最优秀的交互操作就是极度接近自然”,下面列举两个个最具代表性的交互
a.“说”信息
b.摇一摇
总结:
这就是我的对微信的浅层分析,相信自身的分析点会有很多极为稚嫩的地方,希望各位前辈能够指导一下小弟,我将不胜感激。希望我的产品路上,有你们的陪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