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坐了将近8个小时的车,我和一群追梦人来到了北京教育学院黄化区分院。这个小小的院子真的是让我无法不用“小巧”一词来形容。它的面积还不如我们学校面积的三分之一大。然而在这所小小的院校里,我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内心也涌起一股股沸腾的潮流。
中午匆匆吃了午饭,我们来到了博士园,在陈丽主任的带领下,了解了学院的建筑、校区、承担项目、成果以及本次培训的内容。简单但不失品味的开班典礼结束后,我们开始了破冰之旅。陈丽主任在这一场活动中设置了三个游戏环节,其中第二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当时的题目是让我们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通力合作,设计自己本组的组名、组徽、组歌,然后在展演的过程中要把设计的意图和意义用语言表达出来。
任务一下达,各组立马就忙碌起来。可是我看了看我们组的成员却静静地坐着,似乎此事与他们无关。见此情景,作为组长我建议大家每人设计一个组名和组徽,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哪种方案合适。过了两三分钟,我把自己设计的组名“追梦队”和解释拿出来让王丽霞老师看,看了一眼之后,王老师直接给出建议说:“我们是三组,看能不能围绕着’三’下功夫,找出一个突破口,让我们的设计更有新意。”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忽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这种感觉来的是那么强烈,让我忽然有了种重新审视自己设计意图和想法的需求。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对于这个话题没有深入思考,就加入了重新设计和解读本组文化的洪流之中了。
正是基于这个建议,接下来我们的工作做得是相当顺畅,并且我们对小组文化的解读和展演时形式的创新得到了陈丽主任的认可和表扬,最为关键的是,小组文化内涵的形成不仅让我的语言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而且让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变化。
晚上回到住处,“王老师为何就能具有这种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和思路,而我却没有?”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有些事想不明白真的是一种痛苦和折磨,于是乎,什么也不干,我静坐在床头思索这个问题。
“创新”从何而来?
“创新”从何而来?
“创新”从何而来?
同一问题我连问自己三遍。耳中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我闭目细听,我听到了来自内心深处的顿悟声。
创新来源于意识。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把创新的意识放在心中,那么创新的思维就永远不会停留在你的脑中。我之所以没有王老师的这种“创新和创意”,我想最根本的就是在头脑中缺少一种这样的意识。创新的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一种通过后天的思考、练习而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凡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必是不拘泥于常规,不轻信权威,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具有“求异”思想的人。想到这儿,我忽然想到此前听过的很有感触的一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唯有树立这样的思想方可有大进步。要想在众多方案中或选手中脱颖而出,如果不能有自己的亮点和精彩之处,谈何“优秀”啊?
除此之外,我还听到一种浑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姑娘,你之所以不能做到创新,还是源于你的功底太薄。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博的见识,你就很难活出你自己,连自己的特色都活不出,又会有什么创新呐!这种见解我深感认同,不登高不知自己有多矮,不学习不知道自己有多浅薄。真的和高人聚在一起,才发现自己那点学识简直不值一提。于是我悟得了创新是要建立博学广识之上的。
创新之路不好闯,但一定要守住一点,从这一点上入手,以不变应万变,然后以一举三。正如佛教中所说:1生2,2生3,3生万物。无论做何事找准切入点,然后发散性思维,进行联想和想象就会成功。一种成熟的声音留在了我的脑海。
睁开双眼,我忽然觉得浑身轻松,困扰自己的问题不亦复存在。
我想学习的魅力远不止于这些,但这浅浅的思考就是我行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