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周有光老先生的这本《岁岁年年有光》访谈录,由于个人原因,每天本就不多的阅读时间,读得时候速度却依然放的很慢,读的过程中,心里一直充斥着各种莫名的欣喜,感动和说不出的惭愧。
惭愧的是:
通过读此书,我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是多么的浅薄无知!
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我们现在使用手机、电脑的时候用的拼音输入法,是得益于1955年10月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1958年才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直到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才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与此同时,普通话、白话文、以及规范统一汉字都同时得到了推广。之前也听到许多质疑的声音,比如“保护方言”,比如“保护繁体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被这样的呼声左右过。
但是读了《岁岁年年有光》这本书,通过周有光老人对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推广遇到的困难及推广使用的好处——“删繁就简,统一标准”的方式有利于辨识,传播,和规范统一!才明白这是一种成功的改革!
除此之外,还有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对一些名人的评价;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等等,都刷新了我的认知。
感动的是:
这位幽默睿智的百岁老人,能在经历了三次人生变故——用他的话说:“三次被扫地出门”,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后,依然坚强从容的生活,回顾一生的苦难,老人没有丝毫怨尤,“这也很好,没有财产,就没有包袱,很轻松”,“不能让别人犯下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老人现如今还居住在北京朝阳门内一片灰色的老式楼群之中,不足10平方米的书房,简单无装饰,如此乐观豁达,从容淡定,正如老人自己《陋室铭》里所写的那样: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
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
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
欣喜的是:
这本《岁岁年年有光》,通过访谈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位百岁老人周有光的一生是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一生经历了晚清、北洋、国民政府和新中国成立,亲历和见证了抗日、内战以及大大小小的变革运动。
同时,也让我对世界和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多的认知,学会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去了解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国学”、“资本家”也有了新的认知……
从老人的身上,我学到了这几点: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
周有光老先生对历史的事件上,对“国学”的分析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等等,都是遵循了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原则。
有些我们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都不一定是事实,更何况在信息的泛滥,传播速度快的今天,很多人都陷入了“人云亦云”的怪圈。
比如明星出轨八卦事件,不管当事人有没有正面回应,是不是真实事件,很多人没有经过考证事实的真相,就迫不及待的加入了声讨咒骂当事人的队伍中。
更何况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待考证,对一些既定事实的故意歪曲呢?
所以,在事情没有考证前,作为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不如静观事态发展,过早的发表言论,说不定结果出来后,就是“啪啪啪”的打自己脸。所以在结果无从考证的时候,学会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乐观包容,心胸豁达
周有光老先生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但是因受到母亲影响,信奉“船到桥头自然直”;遵循“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坚持“不为身外之物牺牲自己”;明白“一无所有,也就一无所失”,练就了豁达、乐观品格。
正因为如此,老先生才能在动荡浮沉的社会,坚持做学问到现在。
活到老,学到老“的学者精神
读了《岁岁年年有光》,知道周老先生50岁之前是研究经济,50岁之后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85岁之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
而无论是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还是天下大事,社会动态,他都了如指掌,这些都得益于他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学者精神!
在访谈中,周老先生也经常会提到学者沈从文先生,赞其自学成才。
在旁人眼中,周老先生已经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但是他还是对自己颇为不满,越是知道的多,也是觉得自己浅薄无知,也认为一个人必须“终身教育,百年自学,一直到死还要学”,所以一直在坚持学习,笔耕不辍。
读了《岁岁年年有光》,我的收获还远远不止这些,只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的通过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生命宽度,那么借用老先生《朝闻道集》扉页上的这句“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也可以无所顾忌的说:即便刚刚明白一个道理,马上就死去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
我也要循着这些光明,过有光的一生!
Ps:如果非要给这本书挑出一个毛病——就是很多访谈的内容会有重复的地方。当然有些是概括,有些是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