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片段) :
超人的方法也许真的可行,但我们刚开始尝试,还是小白,应该用小白的心态学习,以小白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坚持下来。
“小时”不是人们思考每天安排时的单位,人们真正安排时首先是按“段”计划的--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而且,时间只是人们在安排事情时的一种考量维度,单纯的时间表无法承载这些。考量得越少,变数越大,越缺乏弹性。
把一天划分成若干时间段。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状态是我们安排事情时要考虑的六大要素。你要据此把自己的一天划分成若干时间段来安排日常事务。
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不断优化每个时间段。
用清单整理碎片,一天中的每个时间段都可以编排成步骤、变成程序,这样会省心很多。
界限。把一天划分出时间段,其实也就帮你划出了界限。这个时间段的事情就在这个时间段解决。这并不是为了减少碎片,而是让我们能专注于每个时间段内有限的、能hold住的碎片,这叫做碎片化专注。这种专注需要清晰地界限。
不能把一个时间段安排的太满,而是要八分饱,这样才能做到轻松地把这一时间段的事情在这一时间段搞定,不然,就会陷入事情没做完导致的各种纠结里了。如果提前完成了,剩下的时间我就随意干点自己想干的,当放松也好,当奖励也好。
切换可以用一些仪式性的动作来完成,它标志着上一个时间段结束,新的时间段开始。仪式其实就是再帮你划清界限。
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时间段优于具体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个时间段内的任务不能排的过满。任何东西,列出步骤或清单,会利于实施或养成习惯。仪式性的东西能加深时间段切换的感觉。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我在开始制定清单,或者说叫Daily Schedule时,就是习惯按照一天从7:00起床开始,一直列到24:00睡觉结束,不论是事情还是顺序,都是按照整点时刻去梳理的,所以就很像本书中提到的暑期日程表那种东东,执行起来表面上看起来有条不紊,但时间一长,弊端就显现出来了,第一是累,感觉自己每天就是被Doit赶着在跑,第二就是不灵活,一旦被某样临时任务干扰了,要么就是加班补回打乱的东西,要么就是崩溃式的放弃。所以经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永远都是在制定,而不是在执行。
后来慢慢地也调整为,找出自己的黄金时间段、白银时间段、铜铁时间段等等,再相应的时间段安排相应的任务,觉得好了很多,也轻松了很多,反而做事就游刃有余,有条不紊了。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1、重新审视并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最新的时间段清单;
2、把上一篇里罗列出来的事项分门别类地放入相应的时间段中;
3、为每个时间段制定一个动作清单;
【秋之时】
07:00 ~ 09:30
特点:
1、如果不晚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坐在老乡鸡或必胜客吃早饭,基本无干扰;
2、可以审视“今日清单”;
3、可以阅读简书新文,寻找每日落叶的灵感;
动作清单:
起床 -> 煮咖啡 -> 洗漱 -> 出门上班(骑车 > 走路 > 打车)-> 吃早餐 -> 检查今日清单 -> 阅读 -> 按需开晨会
09:30 ~ 11:30
特点:
电脑前,09:30以前利用晨会同步一周或当天任务(测试项目进行时),之后相对干扰会比较小,而且该时间段头脑相对清楚,适合学习研究或计划制订类任务。
动作清单:
准备一杯咖啡或绿茶 -> 戴上BOSE耳机 -> 执行性能测试学习计划 -> 执行性能测试体系框架搭建计划(实践阶段)
11:30 ~ 14:00
特点:
注意力容易分散,头脑也需要休息,适合做计划评审或进度检查,也适合做1对1沟通,来激活大脑
动作清单:
吃午餐 -> 午休(小憩 > 散步)-> 检查项目进度
14:00 ~ 17:00
特点:
项目进行时阶段容易被打断,适合做颗粒度比较小的任务和一些管理类任务(每月重点任务处理、测试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常规测试相关事项(需求评审、测试评审、测试执行、质量检查等))
动作清单:
需求文档阅读 -> 执行性能测试学习计划
17:00 ~ 18:30
特点:
一天工作的收尾,做好总结,切换到八小时外状态
动作清单:
写日报 -> 吃晚餐 -> 每日工作总结和次日工作任务检查 -> 训练营管理事务
18:30 ~ 20:30 公司
特点:
电脑前,非项目进行期,干扰较小,适合做八小时内学习类任务的机动时间,冲抵白天学习时间因为临时任务而受到的影响
动作清单:
泡一杯茶 -> 执行性能测试学习和性能测试体系框架搭建计划 -> 下班(骑车 > 跑步 > 打车)
20:30 ~ 22:30
特点:
家里,适合做八小时内外状态的切换
动作清单:
带少爷英语晚读 -> 检查少爷计划 -> 跑步 -> 洗漱 -> 泡一杯茶
22:30 ~ 01:00
特点:
夜深人静,无外部干扰
动作清单:
写作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