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又结束了,开家长会的惯例:先找一个优秀学生的家长做一点经验分享。刚好小密圈里分享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在开家长会的过程里,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味书中的内容。在不断走神中,这本书的内容连同之前读的几本发生了化学反应,解答了之前困惑了我许久的问题。——学校该不该请一些优秀学生家长介绍经验的问题。
说来好笑,这个问题似乎跟我屁毛关系都没有。但我就是很困惑——典型的咸吃萝卜淡操心。
为啥呢?因为我曾经不小心听过几个好朋友的谈话。在一次说起如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聊天时,两个朋友进行了一番不太愉快的对话。她们其中一个孩子学习很好,另一个则比较差。她们的对话内容非常普通又典型,那就是好学生的家长一直在给差学生(这里仅指学习成绩)的家长传授各种经验,从学习习惯养成到花钱请一对一辅导,而到最后才发现,差学生的家长在这些方面全都进行过尝试和投入,有的甚至比好学生家长做的还好,比如从不看电视,自己坚持读书和学习等,谈到最后大家都非常尴尬,所有这些经验好像都不能成为种瓜得瓜的普遍真理。
当时我的孩子没上学,却得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经验: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那时我非常认真在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从这事之后,我对书里说的各种方法开始采用冷静客观的态度。
后来孩子上了学,每个学期老师都会邀请优秀学生家长为大家介绍育儿经验,我也曾被邀请过。由于内心的困惑,我推辞了。从小学开始听了诸多育儿经验之后,我“惊喜”的发现,优秀学生家长的分享差不多都像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浓缩版:养成好习惯、提高主动性、增加阅读量、劳逸结合、注重身体锻炼、家长以身作则等等。
这么多分享,对于那些差学生的家长到底有多少启示呢?据我不怀好意的观察,大部分家长基本上全程都眼睛向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估计启示只有一个:为啥好学生都是别人家孩子呢?
在读了这些书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经验介绍归根结底是一个“幸存者偏差”的问题。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优秀,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呈现,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与学校要求的契合。这些孩子说白了,是现行教育体系下的“幸存者”。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们可能更多的是知道现行教育体系更适合哪些性格和行为特质的孩子。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这些性格和特质是完全没办法学习的东西。
那么作为学校好心进行的经验介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总不能找差学生家长来作报告吧。其实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些原本是差学生,后来变成好学生的家长来做报告,兴许更有借鉴意义(家庭出现重大意外导致孩子性格变化的不在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