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头的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十几年前朋友送我的。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应该就是那个时候,但遗憾的是,当时我没有在书上留下任何字迹,只记得对翻译者许钧老师的这个译本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感觉,比如:其中有一段文字,当年很多人引用的译文是:同女人做ai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前者是情欲,后者是爱情。
当初一看到这段文字就让我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但是在许钧老师的译文里是这样的:跟一个女人做ai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是的,懂英文的人一定会觉得许老师翻译的更忠实于原文(注:原著不是英文写成),因为英文版的这部分是下面这样的,懂英文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Tomas came to this conclusion: Making love with a woman and sleeping with a woman are two separate passions, not merely different but opposite. Love does not make itself felt in the desire for copulation ( a desire that extends to an infinite number of women) but in the desire for shared sleep ( a desire limited to one woman).
不管怎么说,许钧老师的译文对我而言,不属于那种一见钟情之列。
而当时的复读完成于2013年初,书中留有了我那刻的所思所想,以及日期。今天,我仿佛看到了八九年前自己正在慢慢喜欢上这本书的样子,抄一段我在当时完成复读后留下的部分文字如下:
这次发现,其实许钧翻的不错。完成了第二次的阅读,相信以后还会读第三、第四遍。近期读书计划:1.读一下本书的英文版。2.读一下昆德拉的其他小说。3.越发喜欢了,希望其他小说也喜欢。(2013.3.7)
可喜的是,到今天为止,上面的计划我已经在去年基本完成,虽然时隔这许多年,但达成所愿,此刻仍然想给自己点个大大的赞。而上文提到的读此书第三和第四遍,我现在正在进行中,始于今年的三月份,现已进入后半部分的尾声阶段,至今用时已有两个月之余。
昆德拉的书不是那种可以一蹴而就就可完成阅读的,至少于我而言,是属于越读越厚的一种。字里行间的言语会让我时不时停顿下来,反复思考,甚至需要反复阅读、仔细琢磨的句子有很多,这就是我读米兰昆德拉总是慢如蜗牛的原因。
不仅如此,我还会在文字间的缝隙处记下我当时的感触和自己的理解,所以,我手头这本书摸起来的手感,是真真正正地变厚了。
同时,看着自己以前甚至近十年前留下的文字,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甚是羡慕和宽慰。羡慕那时候年轻的我,宽慰现在能看到那时留下痕迹的文字和思想,所以,此时此刻遇到那时那刻的文字,心情不是一句两句能表达清楚的。
今天的日更文就产生于我在读到这本书下面这段文字时的停顿,本想只是摘抄出这一段当做日更记录在此的,然而写着写着就加入了一些思考,成了现在的模样。
注意,下面的摘抄选自许钧译本,开头的“我”是作家米兰昆德拉本人。昆德拉小说的写作风格与众不同,他会在小说里插入他自己,有时作为一种独白,有时作为一种旁观者的议论,如同《红楼梦》里曹雪芹借用石头之口的自说自话,有时昆德拉自己就出现在小说里,和小说里的人物交流对话,让人感觉整部小说如梦如幻,似真似假。
摘抄如下:
我(昆德拉本人)再次看到他(本小说主人公托马斯)出现在小说开端的形象。他站在窗边。看着院子对面楼房的墙。
他(托马斯)就产生于这一形象。就像我曾说过的,小说人物不像生物那样诞生自母体,而是产生于一种情境,一个语句,一个隐喻。隐喻中包含了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人生的基本可能性,在作家想象中,它只是还未被发现,或许人们还未论及它的实质。
然而,是否可以断言一个作家只能谈论他自己?
无能为力地朝院子里张望,怎么也无法做出决定;在爱的激奋时刻听到自己的肚子一个劲地咕咕作响;背叛,且不知该如何在那条如此美丽的背叛之路上止步;在伟大的进军行列中举起拳头;在警察藏匿的麦克风前卖弄自己的幽默感等等。我知道这一切的情形,自己也都经历过。
然而,小说人物并非产生于我的履历表中的任何一种情景。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我爱所有的主人公,并且所有的主人公都令我同样地恐惧,原因就在于此。
他们,这些人物或那些人物,跨越了界限,而我只是绕了过去。这条被跨越的界限(我的“我”终结于界限的另一边)吸引着我。小说要探寻的奥秘仅在另外一边开始。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亲爱的友友们,昆德拉的文字魅力,这几段压根不能说明一二,只是因为我读到此处,顺便记录下来而已。
有些人会说昆德拉的书过气了,我完全不敢苟同。或许因为成书的背景离我们较远,还带有一些政zhi色彩,使得他的书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但是我始终认为,在现代文学史上,昆德拉的作品仍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