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管理丛林指管理理论林立的局面,之所以出现孔茨教授所说的管理丛林现象,这是由于二战之后生产的恢复,企业得到发展,企业对管理理论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迫切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管理理论在某个企业取得的成功,引起各界人士广泛的兴趣,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极大的增长。
此外,管理实践的丰富,一方面为学者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进行思考和解释,这些因素都促使管理丛林现象的产生。
具体来说如下:
二战前后,特别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二战结束后,要求和平,民主,独立的浪潮席卷全球,昔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不少国家还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了蓬勃发展,在1950年代前后,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劳资矛盾尖锐;
2.企业的规模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扩大;(扩大到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国际化,经营国际化,企业竞争加剧)
3.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型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与战前的1930年代相比,技术更新速度快了三倍;
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管理人员的比重增加,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上述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突出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仅着眼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管理科学理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2.要求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规模扩大,技术迅速发展,生产过程复杂)
3.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古典组织理论难以保证积极性,职工入股、终身雇佣等新手段)
在这一阶段中,有不少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从事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研究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呈现出了管理丛林现象。
补充:意见出现分歧的原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人性假设的分歧:管理人、复杂人、决策人等词的出现;
2.语义上的混乱:对管理、组织、决策、领导等概念的不同理解;
3.先验的假设:有些后来的学者,对前人经过提炼的经验,看成先验的推理而加以指责,然后再提出一些所谓的新东西;
4.对原则的误解:孔茨认为,那些自以为已取得声誉和地位,能够提出某种独特观点或方法的人,对任何带有点管理原则色彩的东西,总是喜欢加以摒弃,并称这些东西为老生常谈;
5.管理理论的学者不能或不愿互相了解:很多学者都不愿意去正确地了解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