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僧士诘辩》,首先发原文:
秀才诘问和尚曰:“你们经典内‘南无’二字,只应念本音,为何念作那摩?”僧亦回问云:“相公,《四书》上‘於戏’二字,为何亦读作呜呼?如今相公若读於戏,小僧就念南无。相公若是呜呼,小僧自然要那摩。”
翻译:秀才诘问和尚说:“你们经典内‘南无’二字,只应该念其本音,为什么念作那摩?”和尚也回问道:“相公,《四书》上”‘於戏’二字,为什么也读作呜呼?现在相公如果读作於戏,小僧就念南无。相公若是呜呼,小僧自然要那摩。”
这是秀才与和尚斗嘴的笑话。先说明一下,佛经是梵文的汉译,因此经书里中的“南无”二字并不是字的本意,而是音译,读作“那摩”,皈依的意思,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皈依阿弥陀佛”之意。《四书》是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四部书。《四书》中的“於戏”二字是感叹词,念作“呜呼”,可以理解为“哎呀”或“啊”的意思,比如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五代史》被戏称为“於戏史”,喜欢在文章开头“於戏”,结尾也“於戏”。我这《笑林广记》赏析句末的“呵呵”也是效颦于此。
这秀才要向和尚诘难,故意问他为啥“南无”要读作“那摩”,和尚知道秀才是故意找茬,就不正面回答,反而讥讽起秀才来:你们《四书》中的“於戏”为什么要读作“呜呼”?你若是读本音,那我也读本音,你要是“呜呼”了,那我自然要念“那摩”了。这“呜呼”有死掉的意思(呜呼哀哉)。和尚的意思是你要是死了,那我就要正经念经(念南无阿弥陀佛)了。这和尚可谓一语致死,估计秀才听后是哑口无言了。
看了《僧士诘辩》,我想起一则关于苏东坡的民间故事: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关系很好,两人平时就喜欢互相开玩笑。一天苏东坡去庙里找佛印,一进到庙里就大喊:“秃驴何在?”佛印和尚手下一个小沙弥听到后,应声就回道:“东坡吃草!”估计当时咱们的大文豪苏东坡也是一脸问号地尴尬的笑。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