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狗十三》的起因是因为任素汐发了条微博“嚎啕大哭一场,求求你们都去看看《狗13》。看看我们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操!”一个“操”字省下了千言万语,喷出了心里的熊熊怒火。
一看不打紧,看完我心里有了强烈的抒发欲。这是一部把平凡生活真实搬到屏幕上的电影。没有超越现实的梦幻,没有艺术化表达的哲理。每一句话何止从小听到大,甚至是会听到生命的终止。
让我难受的第一幕,是女主李玩初中分班的时候,并不喜欢英语。而老师觉得她有这方面天分,英语成绩好还能直接保送。她爸爸当着她和老师的面划掉她原本的选择,直接给改成英语。听上去很残暴,是么?可是,出了老师办公室,她爸爸又尽力在弥补,给她钱,问她想做什么去做。女儿不接受还生气,爸爸理直气壮喊:你这还哄不了了!一句我是为你好,就把自己的蛮横行径给洗白了,合情合理地不容反驳。
后来还买了一条狗哄她开心。起初她是不想要的,等她接受了狗,因为爷爷买菜时疏忽不小心丢了。爸爸又劝她,爷爷年纪大,哪里能跑的过狗,你要理解。她生气的是他们甚至都没有做出找的行为就直接劝她接受。在寻狗的过程中,因为爷爷劝她回家,愤怒之下,她推了爷爷一把,害得爷爷摔了一跤。回家挨了父亲的暴打嫌她不懂事。打完了,父亲又哄她,说是自己工作压力大,你也不让我省心。
继母想了个办法,买了条一模一样的狗送她。却被她认出来根本不是原来那只。众人咬定就是原来那只。再后来,因为她弟弟打狗被狗咬了,继母盛怒,她爸就不顾她的阻挠把狗送走了。
电影里爷爷奶奶爸爸都爱她,都在乎她的感受。哪怕继母也顾及面子照顾她的感受。所以,弟弟出生两年多,她都不知道她的存在。因为大家怕她伤心,接受不了。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平凡的故事,对吧?无非就是一个人的青春期。有爱,有管教,有反抗,有成长。以前,包括我自己初高中的时候,都不能理解叛逆是如何产生的。近年来的成长思考,加上这个电影,让我作为旁观者视角,渐渐清晰,原来,在整个成长期,我们竟然从不曾遵从自己的感受。
我们无法做自己所想,无法直接表达想说的话,表达了也被淹没在他人的想法里,得不到尊重。渐渐地,一些自己也无法理会的行为就发生了。比如她在盛怒下推了爷爷,那一推,推的不是爷爷,推的是压在自己身上外界的想法。那愤怒的一推是在表达能不能让我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主!
曾经看过一篇杂志文章,讲的是一对金婚的老夫妻,丈夫认为虾肉肥美,都是自己吃虾头,虾尾给妻子。直到金婚才知道,原来妻子喜欢吃虾头,却为了他吃了几十年的虾尾。也许这里面我们能看到爱情,可我看到的更多是缺乏沟通,不尊重自己的感受为了他人的想当然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
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第一次媚俗就是弟弟出生满月办酒席的时候。我和弟弟年龄差了八岁,所以那年亲戚长辈们都开玩笑逗我,爸妈以后不亲你,只亲弟弟了等等。我其实本来没有任何情绪,却在不断地玩笑中,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悲伤悲伤才应景。使劲地想啊想,父母会怎样待我不好,终是流了几滴眼泪。赶紧故意给他们看到,以为得到的是,让父母更加爱我,亲戚们的可怜认同。结果得到的是,他人的嘲笑,哎呀,怕你爸妈不疼你了?看看自己有弟弟了不开心了?以及我妈笃定我从小过惯了根本不想要弟弟的独宠生活,所以对他们有恨意的想法。
八岁的我,知道什么好与不好呢?有什么悲与乐呢?就是为了迎合他人期待。你看,讨好别人既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也不懂的莫名境地。
一路走来,相信我一定做了不少类似事件。在这些事情中,我的感受被剥夺了。他人的感受是重要的,而且我要和他们有一样的感受,比如我觉得苹果好吃,梨不喜欢。别人说梨好吃,苹果才不好吃。渐渐地,我也说嗯,苹果是没有梨好吃。否则就是不合群,不懂事。直到近年来,我才渐渐发现,原来所有自己不舒服的情绪,或者是我们让别人不舒服的因素,不过是他人(我们)没有按照我们(他们)的标准行事。仅此而已。
一些孩子为了反抗,去纹身,喝酒抽烟。你们不让我做的,我全做,好像就胜利了一样。怎么能让他们理解,以伤害自己方式的反抗是对自己的二次伤害。既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理解和安慰也无法让伤你的人心生怜惜。更多的是加重不理解,像是向山谷怒吼却没有回声,留下的是寂然,可怖,却把自己渐渐推向深渊。
另外一些孩子,走了一条寻常路。如电影中的李玩。不吃狗肉也咽下长辈给她夹得狗肉并礼貌道谢。得知弟弟的存在努力融入他们,没有发飙和质问,为什么你们早些没告诉我?心下知道长辈们是为她好。种种的妥协,换来爸爸一句,长大了,懂事了。
“懂事”是小时候,多么渴望被夸奖的一句话啊。所以主动去做很多事情,希望换来家长的肯定。现在看来,这句话简直像个魔鬼。懂事意味着忽略自己的感受,活在他人的评判体系中。懂事意味着你觉得高兴的他人觉得悲伤的,你就得放弃快乐跟着悲伤。
近来正好我一十岁表弟生日。问他想要个什么生日礼物的时候,他说,遥控汽车。我也是蛮惊讶的,不知道十岁的孩子处于什么心态上了,毕竟十岁了,个子也很高了,怎么还想要玩具。若是以前,我肯定按照自己想法给他买益智类礼物了。现在,我理解,尊重他人的感受,按照他希望的方式对他。一直耿耿于怀,小时候,我想要灯笼,爸妈偏偏不给买。说是我有很多了,然而我明明记得一个也没有啊!我想要手表,也是一样的说法。他们觉得爱我,给我不缺衣少食的生活,可是我整个没有经济独立前的记忆,就是各种匮乏。如今,明白,原来不是父母没有给与,只是给与的都不是想要的。很多成年子女也有类似经验吧?你给父母陆陆续续买很多东西可能都没有直接给对方钱让对方更开心。虽然,你可能觉得钱在他们手里发挥不了最大价值。这里就是犯了和父母教育孩子一样的错误。只给你我想给你的,而不是给你你想要的。
最后我依旧是给表弟买了个理财遥控机器人。满足他对遥控产品的欲望,也增加点创新。
这种教育模式,还有个可怕的后遗症,就是,你甚至可能一生会踏上不停地追求得不到的东西之旅。和父母的关系以及处理方式会在身上留下看不到的印记,没有觉醒的话,会伴随着一生乃至决定命运的轨迹。有些人在恋爱关系里始终感受不到被爱,走不进他人心里,也无法接纳他人走近自己。这一点在一些抑郁情绪严重的孩子身上尤为明显,甚至他们常常会下意识用自残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被困的人怎么个想自救都走不出来,门外的人只会唏嘘,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种不被理解的绝望倘若找不到出路,没有自身强大的力量去消化。实在讲不好会不会在明媚的一天泪如雨下,比如三毛在那么多爱戴中依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以前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看上去那么明朗的人内心会阴郁到浓的化不开。
有一天因为一些家事,我被人指责,哪怕是同龄人都不能理解,随便用道德标榜给我上枷锁。男朋友尽管不多做干涉,也表示理解,却像是隔靴搔痒。因为我能感受到他并不真实倾向我的态度。我依旧解不开自己的那个结,内心十分拧巴。像是一片野草,烧了又长,却不知如何生长。很多人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一个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做自己的人,怎么让他站在别人立场想问题?我完全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错误,却不知道怎么化解那股愤怒。有种全世界都不理解的悲伤。直到和一位姐姐聊天,她告诉我,你要尊重你自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你不想做什么,就不要做。可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要伤害到别人。我意识到在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情绪的时候,我就是想攻击,想用最伤人的语言发泄情绪。这样的结果就是伤人也不利己。
同样的话,不只是一个人告诉过我。为什么这个姐的话我就接受了?且下决心改变自己?因为我感受到了深深地被理解。重要的是,她让我先做自己。
社会中多的是想要同化他人的人。包括父母、学校等等机制,很多都是把儿童这个天然创造物按照他们想要的模样去塑造。看到好多人有过类似吐槽,我男朋友没做什么什么是不是不爱我?评判爱与不爱的标准不在你的心里,在大众眼光那里。社会觉得一个人看上去敦厚,顾家就是可靠的。明明你和他相处起来简直感觉身上在产生慢性疾病,也不敢根治。无法面对真实,感受不到自己的需求,在压抑的人性中流逝了本来可以怒放的人生。
更可怕的是,一开始的我们懂事,是装的。因为可以换来“懂事、乖巧、礼貌”等褒奖满足自己被认同的渴望。时间长了,渐渐把自己给丢了。我们用同样的话指责那些在表达自己的人,说着同样的批评的话语,不懂事,不体谅等等。忘了我们曾经是如何渴望被看见和关怀,忘了自己的本真,自己的感受,一不小心成为曾经讨厌的模样。就像是《小王子》所写,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我们也都是那株不知道如何表达爱的带刺玫瑰,把爱人推离身边。
如何能够看到孩子愤怒背后渴望被理解和关怀的内心,需要父母拥有很高的心智和省察的心。接纳孩子的同时也是看清自己成长的来路。看到问题方能解决问题。果真是借由他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的人生啊。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势必会走向自我实现需求。让每个孩子做自己,不用单一的评价体系去批判他人,我很乐观。相信,一代会比一代强。
祝所有的孩子都是孩子,大人也是大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