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三镇游——芦墟古镇篇
对于江南水乡古镇,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越来越浓厚,或许幼时在乡下跟随祖母住过几年,江南水乡的烙印便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疫情之后,已多时未出去走动,静极思动,趁国庆之际,约一好友,计划花二天时间,选几个水乡古镇,走一走,看一看,缓解一下浓浓的水乡思念之情。
出发之前,做了些功课,主要是了解一下当前的疫情,避免一不小心去了中高风险区的地区。为谨慎起见,避开风险度较高的高铁、动车等交通工具,决定以公交地铁的方式出行。同时为避开国庆期间,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人挤人、前胸贴后背的现象,选了三个小众的、知名度不高的水乡古镇——苏州芦墟古镇、震泽古镇和铜罗古镇。
芦墟离上海最近,所以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芦墟古镇。从家里出门,一路地铁到东方绿舟,换乘示范区2路,到318芦墟大桥东站下车,穿过318芦墟大桥,走约一公里左右的路程,便到了芦墟古镇。很有意思的是,我们问了几个当地人芦墟古镇怎么走,居然回答不知道,可见芦墟古镇是多么的没有名气。
芦墟古镇离我家约七十八公里,位于苏州吴江汾湖镇太浦河南岸,它的得名也很有意思:“芦苇丛生中的一个小村落”。
步入芦墟,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座古桥,名观音桥,古称泰生桥。观音桥座入芦墟的北端,横跨南北市河之上,观音桥左边是东北街,右边是西北街。市河两边是沿河而居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只有许氏跨街楼和沈氏跨街楼。
和大多数的古镇一样,居住在芦墟古镇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因为芦墟并不出名,所以外来人员也是非常的少,故此芦墟保留了非常淳朴的风气,芦墟人也非常的热情,比如你问个路,他们会详细的介绍,有问必答。他们生活悠闲,有的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聊天,有的放一张桌子在樟树下,坐在桌子边做起了家务,也有的在河埠边浆洗衣物,还有的在市河里扒起了螺蛳,活生生的一幅原生态的江南水乡的生活图。
跨街楼是芦墟的名片,虽然芦墟在江南水乡中名气不大,但芦墟的出名也是因为芦墟的跨街楼。据当地的老人介绍,过去,市河两岸都是跨街楼,但是大多数的跨街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WG时期又毁掉一部分,现在保存的跨街楼只有位于南栅的许氏跨街楼、和位于东南街的沈氏跨街楼等一小部分。
位于东南街、沈氏跨街楼下,有一个修鞋的摊位,摊位很小,放满了许多修鞋的工具以及配料,摊主姓蒋。我是在网上看了介绍芦墟的文章,才知道芦墟有这么个修鞋的蒋师傅,蒋师傅今年65岁,是个不善言辞的淳朴的老人,他在这里整整修了四十年的鞋,也就是说他从1981年、在他25岁时,开始在这里坐了整整四十年,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从观音桥的西北街,一路打听到沈氏跨街楼,才找到修鞋的蒋师傅,此时他正忙着在修鞋呢。也许蒋师傅一不小心会成为网红,也许会一直默默无闻的修鞋下去,但无论如何,蒋师傅凭借自己的一手手工艺维持生活,不受外面花花世界的影响,那份坚持的精神,也是值得受人尊敬的。
很多人说,江南水乡古镇都一个样,无非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但是芦墟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未经雕饰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古镇,虽然古朴破烂,却是一个只有生活在这样的古镇,才能真正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韵味。匆匆的二个小时之旅,无法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芦墟,如果时间允许,让我生活一年半载,我都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