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接娃回家的路上,在距离我不远处,有个小女孩在吃力的蹦着,用这种奇特的方式追赶着前面牵着两个小孩的妇人。她喘着粗气,蹦一下,蹦一下,直到累得蹲下,妇女也停了下来。我走近去看,小女孩的脸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眼睛红肿着一直在哭。妇人冲着她高声喝道:“你今天一步都不准走,就这样蹦着回家!”
路过的人都对这个妇人的行为不能理解,有的直接上去质问妇人有没有爱,用这种羞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妇人很激动地说:“我没有爱?这又不是你的孩子,我不惩罚她她还会再犯。她偷了家里的钱!如果我不管教,她以后会进大狱的!”
2
作为旁观者,我能体会到这位妈妈深深的恐惧和无奈,竟然想出了这样的方式来让她记住教训。但是当这个小女孩长大后,回想起这一刻,她能记住的是什么呢?我猜她能记住的是太阳很晒、她疲惫不堪、很害怕,记住妈妈高亢的声音,记住那么多人围观,记住她的委屈和愤恨。而关于究竟是因为什么的记忆,恐怕对她都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即使因为偷钱引发有愧疚,被这样惩罚后,愧疚也早已荡然无存了。
3
这位妈妈的初衷应该是想让孩子改掉偷钱的毛病吧?但是,被这样对待后,这个小孩会改吗?也许会因为恐惧不再做,因此也变得胆小没有安全感,容易自责。也可能她还会继续做,一边挨着打一边继续偷,或者就干脆做得更隐蔽,不让人发现。
这些结果都不是这位妈妈惩罚的初衷,不是吗?那么,惩罚如果不管事,是否可以睁只眼闭只眼让问题自动消失呢?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发现了这个现象,放任不管可能的后果之一,确实是孩子自动就不再“偷”了,但是还有一个可能的后果,他会一直持续“偷”,这是作为父母最担心的。所以,还是积极关注吧!
4
不惩罚、不放任,你依然有办法解决好这件事。
想一想,“偷”这个字在孩子那里意味着什么。
作为成年人,我们深知“偷”这个字的意思。但是对孩子来说,他有没有这个意识呢?对他而言,也许他只知道家里有钱,可以拿去买好吃的。这时请不要把这件事上升到道德层面,不妨直接和孩子说,从家里拿钱需要经过爸爸妈妈的允许,让孩子知道简单的规则。
孩子为什么拿钱?他拿钱是想满足什么需要?
作为父母,发现钱被孩子拿去了,此时正是走进孩子内心的好时机。你可以和孩子了解,他拿钱去做什么用,看看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没有满足。
也许他是想对钱有自由支配权,手里有了钱,可以自由买一些他心仪的东西。
也许他是想融入团体,拿钱是要买东西给小朋友,换取对方和他玩的机会。
也许他是想要爱和关注,父母平时无暇关注孩子,他用这样的方式得到关注,得到爱。
带着信任,合作想办法。
请相信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件事上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孩子是真的想变成小偷,即使在他“偷”钱的时候。了解到孩子的需要,也把你的感受告诉他,尝试和孩子袒露一些你的为难、担心,和孩子一起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
带着信任和合作,我们总是能找到更好的选择。如果孩子想要自由支配钱,是否可以定期给孩子零花钱。如果孩子花钱交朋友,是否可以借此教孩子怎么和朋友相处。如果孩子想要爱和关注,是否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陪伴。等等。
5
孩子偷了家里的钱,对家长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如果你能不被偷字所限制,带着好奇了解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尊重与信任的前提下和孩子合作解决问题,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因此变得更加信任、理解,这件事也变成了你们关系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