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有趣概念的第006天——“亲戚的本质”
亲戚,并不意味着更亲密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节,走亲访友成了我们的日常。可年轻人对于走亲戚这件事的态度可谓冷淡之极,网上更是流传着这样的段子:“80后偶尔走,90后不愿走,00后压根不走”。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关心他人只关心自己。真相到底如何,就让我们从亲戚的本质说起。
在我们的印象中,有一些关系可以无须利益牵制,只需亮出关系本身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亲戚关系。
很明显,亲戚关系本身只是一张亲密关系的传递图。但根据六度理论,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六层以内的熟人链和任何其他人联系起来(也许最终不是六而是七,但并不重要),为何通过亲戚关系的传导后就显得特别亲密呢?原因是亲戚关系被人为地赋予了一些额外的价值。
要知道亲戚关系为什么能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亲密,就得弄清楚亲戚关系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皆因需求所致。原本动物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顶多直系亲属之间可能会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可人不同,人懂得合作,知道“抱团取暖”才是提高集体存活率的好办法。那“抱”谁呢?最方便的当然就是“抱”那些离自己最近的人了。
由于古时候谈不上什么交通工具,因此基本在哪儿出生的人就在哪儿想法子求存,交流方式也比较原始,自然就极少有规模性的人口流动。因此,在同一个地方一起求存的多数人之间就多多少少有点儿关系。尤其是血亲和姻亲见面的次数多,交集也多,“一大家子”的概念就这么形成了。之后就慢慢形成了族,有了族长、族人的概念,这时团队就开始庞大起来了。
族的概念和亲戚类似,都是为了生存而聚集起来的团体,团体成员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面对困难、抵御外敌。
但是族也好,亲戚也罢,这些所谓“关系”的产生,都是有特定时代背景的。那就是生产资料极其匮乏、生活方式极其原始、与外界的联系极少、不得不重度依赖小区域协作来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时代。就算一个人非常有能力,但由于没有便利的交通和信息流动,社会分工又比较粗糙和原始,这就让个人能力的变现变得极其困难。在那个时候,“亲戚”概念的产生几乎是个必然,因为每个人都不得不依靠同身边人的协作来生存。
然而,时代总是在进步,世界永远是向着更高效、更易连接、更细分工的方向发展的。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亲戚这个概念一定会进入博物馆。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人们不再需要它求存了。
不用到很远的未来,哪怕是现在,不管你会干点什么,几乎都能让自己的服务匹配到相应的需求,同时也能轻松兑换到你想要的任何等值的东西,那么我们自然就无须只选择跟身边的人进行协作与抱团,因为距离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当“亲戚关系”的额外价值逐渐淡去,谈亲戚必亲密的说法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渐渐失去存续的基础。
不见走亲,只剩访友
亲戚的概念要淡去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还分地方。有这么一个现象,越是在大城市,走亲频率越低。而离城市越远,则走亲频率相对越高。是不是真如很多人所言,城市多冷漠,少了些许人情味儿呢?
这就看你对“人情味儿”是如何定义的了。中国人讲究人情,主动做足面儿上的礼数,一般两个原因至少占一个:一是被社会口水裹挟,认为想融入大众群体就只得跟着行事;二是想占便宜,希望用人情来模糊化自己的目的,试图用低价值去交换高价值。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亲戚关系讲的是“情”,对利益交换的感觉淡一些,在这里低价值的人更容易与高价值的人攀上。而人情又是按“个”来计算的,并不以价值大小为转移。
因此,很可能并不是城市里少了人情味儿,而是因为城市人的生活圈子更大,对走亲这件事也看得更为透彻,他们更乐于平等相交,乐于将“走亲”并入“访友”。当利益因素被最大限度地从交往中剔除时,我们才能以最舒适的姿态享受情感。
将“走亲”并入“访友”并非只是某一个群体的做法,而是未来的主流。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慢慢朝着这个方向走。可以对照一下自身,是不是跟不太容易相处的亲戚走得越来越远了?既然都是亲戚关系,为何我们变得渐渐只愿意跟好相处的亲戚相处呢?因为亲戚的概念正在淡化,朋友的概念正在加强。
亲戚关系以血缘和婚姻等因素为关系来源,是无从选择的,而朋友关系,却是以兴趣、利益为结交来源,是自愿形成的。当我们结识陌生人的成本越来越低,信任成本越来越低,与人协作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不受地域限制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哪一种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还在走亲戚,其实走的只是朋友了。
年轻人不走亲戚到底有没有错,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有错or没错
给大家拜年咯,祝大家牛年行大运,更要“牛”气冲天!别忘了点赞和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