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之后,在饮食上有一点让我颇为不解,是公公婆婆对上火食物的避之不及,在他们看来上火食物就是饮食大忌。他们的上火榜单,除了油炸食品、烧烤食品、荔枝、桂圆等热带水果外,炒饭、煎饼、坚果、饼干、香蕉片也是赫然在榜。
有次带儿子去公园玩,有个烤豆腐的小摊,旁边的老奶奶给他孙子买了一包烤豆腐,小朋友吃的不亦乐乎。我儿子看上去也想吃,老奶奶就拿出一个给他,结果把我婆婆吓得连连摆手,说道:“我们家孙子特别怕上火,不能吃。”老奶奶说:“少吃一些没事的,我孙子经常吃这个也没事。”我婆婆坚决不要,因为在她的信念里,这些食物是百分百上火的,不管吃多吃少,只要吃了就会上火。
我婆婆就是这样的体质,特别容易上火,天气稍微干一些,或者是忍不住吃了两颗荔枝,她都会嗓子痛。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她的必备药,菊花茶每天喝,保健的重头戏就是降火。
想想我自己现在也是有点易上火,结婚之前吃东西从不忌口,就没有上火食物的概念,火锅、油炸、烧烤都吃,吃过也不觉得身体会有异样。跟婆婆一起生活之后,也很少再吃他们的上火榜单食物,时间一长,反而也对这些食物敏感了,稍微吃多就会嗓子痛,得喝好几天菊花茶。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自我证实预言吧。自证预言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教授发现的,“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上火体质的自我证实是这样发生的:为了避免上火所以尽量不吃上火食物,长期不吃后身体慢慢就对上火食物尤其敏感,当再吃时身体就会产生不适感,每一次的身体反应又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特别容易上火”和“什么什么也是上火食物”的判断,哪怕这些食物并非真的很上火,但是自己的身体相当敏感,拒绝接受它,所以也理所当然地被列入了上火食物黑名单,从此尽量不碰。于是,就这样就陷入循环之中,每一次的行动验证结果,而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行动,正是在循环验证的过程中证实了自己是易上火体质。
这个自我证实语言在很多领域都会存在。比如在学习上,越是觉得自己笨的人最后真的会变笨,因为觉得自己笨,所以觉得自己学习能力肯定不行,就越不自信,就越不敢去尝试,越是不敢尝试,就越没进步的机会,就越没办法证明自己,就越会放弃努力,就会拖后腿,就会发现同学都比自己优秀,进一步证实自己是笨的判断。在工作上也是同样,越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工作做不好,会把事情搞砸,那最后就真的会搞砸。
为何自证预言能实现呢?李笑来在书中这样解释道:或许这与人类大脑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因为恐惧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事实上,这种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最是事与愿违。
可见,我婆婆的上火体质其实是自己决策行为的结果,是她自己逐渐把自己变成了极其上火,对食物极其敏感的体质。
面对这么一个自我证实预言,我们可以做的是认真甄别造成现状的真实原因,是环境?是他人?还是自己的念头以及此念头下的行动?找到真实原因后,才有可能跳出这个恶性循环,重新构造一个良性循环。